劉淇講奧運臨建的循環利用
走近比鄰而立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北京游泳中心“水立方”,人們無不為其獨特的美所震撼。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支撐“鳥巢”的鋼與覆蓋“水立方”的膜均凝聚著中國人自主創新的心血。
“鳥巢”用鋼重達4萬多噸。24根鋼柱受力最大部位使用了一種叫做Q460的高強鋼材。這種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研制的產品,平均1平方毫米面積上可承受重量達46公斤,填補了我國該技術領域的空白。
覆蓋“水立方”的是一種叫做ETFE的先進建筑材料“膜”,面積達10萬平方米。這種透明的膜在利用自然光的同時,也帶來了難題:伴隨光的射入,館內溫度有時會超標。由我國自主研制的一種能反射光線的“鍍點”技術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科研人員將1億多圓形“鍍點”按不同密度分布在“水立方”屋頂和墻面上,讓太陽光根據不同需要進入,成功實現光熱平衡。
既要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使2008年奧運會成為高科技的奧運會;更要最大限度運用籌辦奧運這個平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與實力,這是北京在籌辦奧運會過程中一個堅定的信念。
北京創新型人才占全國1/10以上,兩院院士占全國一半以上。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有關各方成立了奧科委,建立了咨詢專家庫,組織各相關領域400多名專家,為奧運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和咨詢服務。科技部還特別設立“奧運科技(2008)行動計劃”,近年來投入上億資金,資助科技攻關項目60多個。
創造條件“激活”創新能力。北京奧運會將在奧運史上第一次全部選用高清設備進行電視轉播。包括智能光網絡、新一代無線局域網等一系列新技術將打造出名副其實的北京“寬帶奧運”。在奧運場館建設中,目前已經形成的新標準、新規范就有20多項,“這些不僅將成為同類建筑的范本,也是奧運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
在北京采訪奧運會,“自主創新”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但奧運建設者理解中,創新還有著另一層更深的內核:政府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
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上,建立社會化的投融資機制,通過社會公開招標確定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負責融資、建設和運營。在奧運場館建設中,社會投資占到投資總量一半以上。
北京奧組委首次在奧運會中實行“一站式”服務機制,對媒體尤其是境外媒體各項行政審批申請和服務需求,實現受理、審核、批準、答復、落實和服務等環節“一站式”完成。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僅關乎奧運籌備,也關乎科學發展;不僅關乎北京發展后勁,也關乎北京的歷史擔當:讓創新資源和成果惠及全國、示范全國、帶動全國,最終在世界舞臺上提升國家競爭力。”北京這樣看創新,也這樣推動創新。這是“新奧運”的靈魂之一,也是北京未來科學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2007年8月8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前。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牌上,“距2008年8月8日開幕倒計時366天”字樣分外醒目。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如織的游人爭相留影,在這個日子里留下燦爛和充滿期待的笑容。
一年后的今天,舉世矚目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將第一次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拉開盛大的帷幕。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將成為現實。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至今奧運會緊張籌辦已整整6年。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圓民族夢想,共踐世界承諾的6年。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多次到北京視察奧運會籌辦工作,參加籌辦重大活動。今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籌辦工作匯報,強調:“舉辦奧運會,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百年企盼”;要求:“要盡最大努力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好。”
這是奧運建設者抓住機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6年。肩負黨中央的囑托和全國人民的期望,北京與相關各方團結協作、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精益求精,推動籌辦工作扎扎實實進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說:實踐說明,實施“新北京、新奧運”戰略,落實“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籌辦“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過程,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
從場館節能環保到城市健康宜居
――“綠色奧運”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
漫步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但見藍天白云映襯下,波光粼粼,水清如泉,水域四周環繞著郁郁蔥蔥的旱柳、洋槐、油松,兩岸荒灘被草坪、彩葉植物和花卉覆蓋。這個承擔著奧運會賽艇、皮劃艇等比賽項目的場館水面面積約64萬平方米,綠地面積約58萬平方米,綠化率超過82%。原來的荒河灘變成了“天然綠色氧吧”。
“我們力爭把北京2008年奧運會辦成真正的綠色奧運盛會。”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顧問萬嗣銓充滿信心地說,“綠色奧運”貫穿了北京奧運場館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等每個環節。
水的循環利用是奧運場館建設中的得意之筆。國家體育場“鳥巢”在設計中就充分考慮了雨洪利用,收集、處理后的雨水發揮了比賽場館草坪灌溉、空調水冷卻、沖廁、綠化、消防等9類用途,年均節水近6萬噸。
新能源的廣泛使用是綠色奧運一個奪目的亮點。奧運村建設了一個6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系統,利用太陽能,奧運會期間將為16000多名運動員提供洗浴熱水,奧運會后將供應這一地區2000余戶居民的生活熱水需求。
在“綠色”場館背后,北京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思慮更深遠:將籌辦奧運與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結合起來,以綠色奧運為契機與示范,大幅度提高首都環境質量,建設宜居城市。
在北京,一東一西有兩家著名企業令人關注。東邊,運營47年、供氣比例曾占北京市供氣總量80%以上的北京煉焦化學廠進入停產程序。企業全面停產后,每年能為北京市減少煤炭消耗296萬噸;西邊,被稱為世界鋼鐵史上最大搬遷工程的首鋼向河北曹妃甸遷移已經啟動,今年底北京地區將壓產400萬噸。首鋼搬遷完成后每年可減少用水5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25個昆明湖。
關、停、搬、調,所有這些既著眼于“綠色奧運”,更超越“綠色奧運”。立足于此,北京既堅決治污,也執著造綠。
空氣變得清新。1998年以來,北京連續10年分13個階段實施200多項大氣環境治理措施,大氣環境質量連續8年得到改善。2006年,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已由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41天;
綠水開始長流。北京一方面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另一方面在城區加快實施雨污分流。到2007年底,六環以內河道可基本治理完成,達到水清、岸綠、流暢,實現綠水繞京城的目標;
更加郁郁蔥蔥。山區、平原、城市綠化隔離地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1%,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更重要的變化是,“綠色奧運”向人們傳遞著一個理念,那就是要提倡和養成一種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長王岐山說,“綠色奧運”不僅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北京對人與自然、城市與環境和諧的探索,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從完善制度建設到注重賽后利用
――“節儉廉潔”展示國家良好形象
北京發展成就舉世矚目。2006年,全市GDP現價總量78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財政收入完成1117.2億元,同比增長21.5%,比2002年翻了一番。
北京財力大幅度增加了,但籌辦工作的賬卻算得越來越緊、越來越細。籌辦之初,節儉辦奧運、廉潔辦奧運就成為籌辦奧運最響亮的口號。劉淇指出:“越是文明進步,越要崇尚節儉廉潔。我們要將‘節儉廉潔’貫穿于奧運會籌辦工作的全過程和所有方面。”
幾乎與北京奧組委成立同步,由國家相關部門組成的“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宣布成立,對奧運籌辦工作進行全程、獨立監督。北京奧組委內部專門成立了監察審計部。北京市政府、國家體育總局等也相應建立了專門的監督機構。各政府部門、各區縣、各施工企業也創造性地做好奧運監督工作,積極推動“陽光工程”落實。
作為施工企業,北辰集團工程監督做到“三不漏”:監督不漏專業與項目,不漏重點崗位,不漏重點人;建工集團實行關鍵事項“四不放過”:材料供貨單位未經資質審核確認不能進入投標范圍;各種材料未經嚴格質檢不能進場……
作為區縣政府,豐臺區專設奧運工程建設跟蹤審計辦公室;石景山區實行關鍵環節重點查、重要領域延伸查、加強派駐跟蹤查“三查”制度;朝陽區實行行業監管、業主內控和社會監督三結合,保證監督落實。
作為承建項目,目前國家體育場工程已完成的40多項招標,平均中標價比市場價低15%―18%,而且沒有發現違規事件;國家游泳中心項目已完成了鋼結構、裝修工程、室外工程、電梯、空調等16項招標,其中已簽合同額上億元,未發現一起違法違規行為。
更大的節約在場館。北京既確保奧運功能需求,又加強成本控制,能夠利用現有場館進行改擴建的就不新建,能建臨時性場館的就不建永久性場館。北京地區31個比賽場館中,12個是新建場館,其余都是改擴建和臨時場館。
“我們更長遠的考慮是,奧運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只有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相一致,才能長久發揮作用,為城市的未來服務。”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劉敬民說。為此,北京將一些綜合體育設施規劃在運動場比較少的地區,一些場館安排在大學校園,使這些場館賽后可以成為社區居民和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北京有6所大學承擔了比賽項目。
場館功能設計上,在保證滿足比賽要求前提下,充分考慮賽后的開發利用。奧運會后,北京將依托眾多一流奧運場館,深度開發奧運資源,大力發展體育、會展、旅游、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使北京成為重要的國際體育賽事中心、會展中心和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增強首都的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這種長遠規劃體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是北京節儉辦奧運的大手筆。
從傳播中華文化到實現以人為本
――“人文奧運”彰顯和諧社會精神
“Baby(孩子)!”包括鹽湖城冬奧會創意總監斯考特?吉文斯在內,4位著名奧運會形象與景觀設計外籍專家評委對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表示了由衷的喜愛,他們毫不吝嗇贊美:“富于東方智慧的獨特形象!”“一顆飛翔的心,一本打開的中國歷史文化的書。”
不僅會徽,包括獎牌“金鑲玉”、吉祥物“中國福娃”等在內的北京奧運會形象標識,都集中反映了中華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簡潔而內涵豐富。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說,開閉幕式也將突出“文明”、“和諧”兩大主題。
其實,在北京,對“人文奧運”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傳播文化的范疇。人們最常說的是:“人文奧運”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奧運由人民參與,奧運成果由人民共享。
北京奧運場館盡可能體現人性化設計,讓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廣大觀眾感到方便與舒適,并特別注意了保障殘障人士的特殊需要。新建的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將舉行奧運會羽毛球等比賽。羽毛球比賽要求場地內風速不能超過0.2米/秒。設計師們采用觀眾席下送風的空調設計,讓涼風從座椅下面吹出來,既滿足了比賽需要,也保證了觀眾席的舒適度。
目前,北京奧運會賽會志愿者報名總人數已超過56萬人,遠遠超過歷屆奧運會;票價實行“低價位”政策,更多的人將有機會親臨奧運賽場;火炬接力手選拔采取組織系統推薦和社會公開報名兩種方式進行,普通群眾也有可能舉起燃燒的圣火……北京要讓盡可能多的人感受奧運的光榮與夢想。
更大的舞臺已擴展到奧運之外,超越了奧運。
北京公交集團716路售票員劉鋒和同伴們每天把車輛打掃得干干凈凈,給乘客一個舒適的乘車環境。“要讓我們的優質服務,給國內外賓客的北京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朝陽區呼家樓97歲的老人李淑芬,以福娃、中國印和孔子、李白等內容創作剪紙作品,6年來從未間斷,現已制作剪紙圖冊240多套。“希望送給全世界的奧運代表團,讓中國文化形象傳向世界。”
“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 對一座城市來說,奧運會的舉辦,能推動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對于廣大群眾而言,也要讓他們通過奧運會得到實惠與快樂。
“奧運會還沒舉行,我們已率先嘗到了甘甜:上班了。”44歲的那和利原是朝陽區洼里鄉洼邊村十四大隊隊長。北京申奧成功不久,他們村大搬家,給奧林匹克公園騰地兒。按照安置協議,那和利所在的原十四大隊800多人除退休和自愿出去擇業的外,全被安置到奧運工程承建公司新奧集團下屬各個部門,他還擔任了商貿分公司的經理。
北京人現在出門就能鍛煉了。目前,北京全民健身工程已覆蓋100%的街道、鄉鎮和有條件的社區。到2008年全市農村行政村全民健身設施配建率也將達到100%。
生活環境更健康了。“藍天”比例達到66%,林木覆蓋率達到51%,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公共場所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明顯減少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市建設、管理、服務水平日益提高,將讓人們享受到長遠實惠。而且還會起到示范作用,影響全國,讓更多人分享。
綠色、科技、人文、廉潔、節儉……人們分享著籌辦奧運會帶來的成果,人們期待著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奧運”。
看看這個,能用就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