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數據)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煤煙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 1.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現狀 (1) 二氧化硫排放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消耗量不斷增加。全國煤炭消耗量從1990年的9.8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而急劇增加。到199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2370萬噸。在各類二氧化硫排放源中,電廠和工業鍋爐排放量占到70%,成為排放大戶,各類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構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業窯爐11%、工業鍋爐34%、電站鍋爐35%、其他8%。 (2)煙塵、粉塵排放現狀 1995年全國燃煤排放的煙塵總量為1478萬噸,其中火電廠和工業鍋爐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電廠排放中,地方電廠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塵器,噸煤排放煙塵是國家電廠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電廠總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約為639萬噸.其中.鋼鐵生產排塵占總量的15%,水泥生產排塵占總量的70%。在水泥生產排塵中,地方水泥廠排塵占到80%,成為工業12塵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迅速口1996年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結果表明,1995年全國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瑩的28.2%、54.2%和68.3%。鄉鎮工業污染物排放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機動車排氣污染現狀 自80年代以后,受經濟增長的推動,我國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全國汽車保有量年增長率保持在13%,特別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廣州、成都、上海等市機動車數量增長速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1995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050萬輛,比1990年增加420萬輛3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總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運輸量相對大,機動車排氣污染在城市大氣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斷上升。 1.環境意識薄弱.對可持續發展戰略認識不足 大氣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可貴資源,大氣環境資源的破壞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恢復良好的大氣環境質量要比采取措施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污染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但這種觀念長期以來并沒有被一些部門和一些地區充分的理解和認識。他們只考慮近期的、局部的經濟發展需要,在制汀一些綜合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以及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中缺乏對保護大氣環境的考慮,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盲目擴大生產規模、亂鋪攤子、重復建設、技術裝備水平低、能源資源浪費大、鄉鎮企業無序發展、劣質煤炭流通失控等狀況。因此說缺乏對環境保護考慮的地方政策的出臺,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氣污染的誘因,所造成環境危害和損失是難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費嚴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嚴重浪費是造成我國大氣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如下: (1)在我國 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75%,而用于發電的煤量僅占總煤量的35%,其它煤炭則用于工業及民用燃燒,有84%的煤炭直接燃燒,這種煤炭消費構成是恨不合理的。 (2)我國煤炭生產過分注重產量的增加,對控制高硫煤問題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在煤炭的洗選率低和高硫煤地區的煤炭產量增長過快。同時,由于洗煤廠建設資金的限制、洗煤價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鐵路運力和流向的制約,洗,煤能力的增長落后于原煤生產量增長,原有洗選廠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目前,我國煤炭入洗率為22%,發達國家一般多在60%~80%。動力煤洗選廠的洗選設備利用率僅為69%。 (3)各類燃燒設備技術及制造水平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燒設備的現象相當普遍。全國工業鍋爐50萬臺,平均熱效率僅有60%左右;工業窯爐平均熱效率約為40%;城鎮居民生活燃煤熱效率平均僅為22%左右。 (4)鄉鎮工業發展迅速,大多數企業采用的生產技術、工藝比較落后,生產設備簡陋,資源能源利用率極低,所造成的大氣污染是驚人的。 3.大氣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國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7%,這與我國環境污染嚴重、歷史欠帳太多和經濟快速發展對環保投資的需求相比,嚴重不足。 (1)我國工業發展的起點低,基礎工業整體水平提高較慢,技術改造難度大,污染欠帳多。工業技術和裝備許多是50~60年代水平的,資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業的整體改造受到資金的限制,遲遲不能進行整體改造和市染治理,相當一批技術裝備落后的工業企業長期在生產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嚴重污染。 (2)國家在推行清潔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結構的措施如煤炭洗選加工、型煤、燃煤脫硫、使用清潔能源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太弱,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3)城市集中供熱、燃氣等基礎建設工程是解決城市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區仍然發展緩慢,關鍵還是資金投入不到位的問題。有些城市建完了熱電廠,卻缺少資金建設供熱管網,分散熱源仍然存在,不但沒有減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 (4)排污收費標準太低,使得污染企業寧可交排污費,而不愿意花錢治理。例如,“兩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費標準過低,一般都在每公斤二氧化硫0.20元以內,遠遠低于每公斤1元左右的脫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業投資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兩省九市試點地區所建的脫硫設施很少。 4.執法不嚴,監督管理力度不夠 盡管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標準建設取得很大進展,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1)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環保部門執法,批準建設短期經濟效益好但能源資源消耗量大、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不執行國家“先評價,后建設”的規定,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標的建設項目;對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資經常留有缺口或將資金挪作他用。 (2)地方電廠、地方水泥廠和鄉鎮企業執法不嚴,超標現象比較普遍。 (3)由于各地監測機構受到經費的限制,不能普遍開展對污染源的經常性監督監測,從而削弱了環保部門對污染源的日常監督管理。環保設施操作管理比較差,實際運行率低。許多項目盡管開工驗收時可達標,但實際運行中卻超標排放。據估算,全國目前工業鍋爐煙塵排放超標率平均為30%,工業窯爐平均為50%,地方水泥行業的粉塵排放超標率為40%。 (4)機動車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氣監督管理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各監督執法部門職責不清、監督不力,尤其對汽車制造、銷售、使用、報廢全過程污染監督管理還很薄弱,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監測還未納入國家大氣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常規監測體系中,從而缺乏對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有效監督。 5.缺乏實用的治理技術 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的研制、開發、推廣和使用方面,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與大氣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還較大,資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實用技術商品化的程度遠不如發達國家。比較薄弱的領域是潔凈煤技術;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工業窯爐和生產設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術;機動車機內凈化技術等。實用技術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進程和效果。 目前,我國的大氣污染已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研究表明,在中國引起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僅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1165億元(1995年),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2%。大氣污染嚴重的狀況成為人們對社會不滿的因素之一,甚至影響了一些地區的社會安定。與此同時,我國的大氣污染程度也在國際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首都北京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這將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國際交往帶來不利影響。 “九五”期間我國大氣污染物防治的重點為:“兩控區二氧化硫;城市煙塵、粉塵;機動車排氣污染。主要控制目標是:工業污染源和機動車限期達標排放,實現國家規定的煙塵、粉塵和二氧化硫總量控制指標,全面推動機動車車用汽油無鉛化;重點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按功能區達到國家標準,控制酸雨污染力日重的發展趨勢。 為達到上述目標,主要采取了以下對策: 1.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各級政府要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充分認識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在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重大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應普遍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采取措施落實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根據本轄區大氣環境質量控制目標分解總量指標,并從資金、監督管理等方面予以保證。尤其是大、中、小型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排放二氧化硫和煙塵的項目,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或者由項目建設單位或當地人民政府負責削減區域內其它污染源的排放量,確保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區域總量控制指標內。 2.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逐步減少直接消費煤炭,提高使用燃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例。 逐步提高車用燃油質量和標號,加速淘汰含鉛汽油,使我國的汽油盡快向無鉛化、高標號方向發展。2000年已完成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鉛汽油。積極開發各種低污染汽車,如天燃氣汽車、液化氣汽車、甲醇汽車、電動汽車等。 3.推行煤炭洗選加工,控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 嚴格控制高硫高灰份煤炭的開采和推行煤炭洗選是減排二氧化硫的重要措施,規定:(1)不得再批準開采硫份大于3%的煤礦,對現在硫份大于3%的煤礦實行限產、配采或予以關停;(2)大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對新建硫份大于1.5%的煤礦要求配套建設煤炭洗選設施。對現有硫份大于2%、無機硫含量占總硫分大于50%的煤礦,在2005年內配套建設煤炭洗選設施;(3)對于煤炭洗選后沒有回收硫鐵礦的煤研石,不能作為燃料用于發電; 4.淘汰落后生產工藝,防治工業廢氣污染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和設備,采用技術起點高的清潔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減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資金投入。 (1)國家已發布第一批限期淘汰的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和設備名錄,提出可替代的先進工藝和設備;規定普通立窯生產水泥、化鐵煉鋼、平爐煉鋼、橫罐煉鑄、部分鐵合金電爐和部分水泥機械化立窯等生產工藝和設備的淘汰期限;禁止在新、改、擴建和技改項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藝和設備,超過限期的,要堅決取締。要繼續取締、關停小造紙、土法煉鉛鑄、土法煉焦、土法煉缽、煉硫磺等污染嚴重的“15小',企業,認真采取這項措施可減排放煙塵6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50萬噸。 (2)改組、改造地方中小水泥廠,用靜電除塵或袋式除塵器取代旋風除塵器,關停小立窯等措施,使水泥企業工業粉塵除塵效率達到80%。用靜電除塵取代原有電廠的水膜、旋風低效除塵,這些措施是解決當前煙塵污染的重要技術。 (3著重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大氣污染問題,主要是嚴重超標排放的工業有毒、有害、有異昧的大氣污染問題。 5.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實用技術的椎廣從國情出發,盡快開發推廣技術可靠、經濟合理、配套設備過關的大氣污染防治實用技術,重點領域包括煤炭洗選脫除有機硫、工業型煤、循環流化床鍋爐、煤的氣化和液化、煙氣脫硫、轉爐煉鋼收塵、焦爐煙氣治理、陶瓷磚瓦窯黑煙治理等。 6.完善環境監督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 (1)所有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單位到2000年達標排放,制定實施計劃,落實治理資金,分階段完成限期治理任務。 (2)各地將排污總量指標分配到排污單位,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使排污單位明確各自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對污染源排放總量實施有效控制。排污單位必須按照環境保護部門根據環境質量要求核定的允許排放量組織生產。 (3)建立了對工業部門環保工作的監督機制,要求各部門切實采取措施落實本行業“九五”環保計劃。 (4)二氧化硫排污收費試點地區由“兩省',、“九市擴大到兩控區。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費標準,使其逐步達到高于治理成本,促使排污企業積極增加投入,主動治理污染。 (5)進一步加強城市煙塵控制區的監督管理,提高建設煙控區的標準和監測頻率,配備煙塵總量計量裝置。加強對除塵器等環保設備的制造、安裝和使用的監督管理,加快淘汰各種低效除塵器和原始排放濃度高的落后鍋爐。充分發揮城市已有集中供熱設施的作用,城市熱網范圍內不允許新建分散供熱鍋爐,已有分散供熱鍋爐應要求限期拆除。 (6)提高大氣環境監測及大氣污染源監督監測的技術水平,改善監測裝備條件,建立酸雨監測網絡,掌握“兩控區酸雨變化動態。 (7)逐步完善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體系,建立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部門協調分工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實施對車輛定型、生產、進口、使用的全過程污染監督管理。在全過程管理中,執行相應的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對未達到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的車輛不準制造、銷售、進口和使用。完善老舊車報廢制度,對嚴重超標排放的車輛予以取締,以提高在用車總體裝備水平,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7.真展行保護全球大氣環境的國際公約 我國1989年9月加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6月成為修正后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0DS)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締約國?!蹲h定書》是迄今為止最具強制性限控目標的國際環境公約。按《議定書》規定,發展中國家最終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期限是2010年。 隨著發達國家在1996年基本停止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消費,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在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按限控目標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是一件非常艱巨而長期的任務。近年來我國政府以及生產和消費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工業界已經作出很大努力,但還面臨很多困難,我國要繼續爭取國際社會更多的資金支持,在國內有關部門的配合和幫助下,不斷強化管理,以確保限控目標的全面完成。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防止全球氣候變暖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全球環境問題。我國政府1992年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各項國際履約活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