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圈大氣圈分為對流層?
一、大氣圈大氣圈分為對流層?
大氣層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氫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汽。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云、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征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大氣中的水氣幾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風云變幻的“大舞臺”:刮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 對流層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氣,晴朗無云,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于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 平流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間層”,又稱“散逸層”。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人類還借助于熱層,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相互溝通信息,因為熱層的大氣因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復合機率又少,形成電離層,能導電,反射無線電短波。 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二、大氣圈主要分為那幾層?
? ? ? ?大氣圈可以按照不同特性分為不同的層次。
? ? ? ?其中,將大氣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和電離層等幾個層次;
? ? ? ? 將大氣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六個層次;
? ? ? ?將大氣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五個層次。
? ? ? 因此,大氣圈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具體的層數可能因不同的分類方式而有所不同。
三、大氣層,巖石圈和水圈各有什么特點?
在整個地球的表面分布著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起伏不平的巖石圈。在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上部,是各種生物的生存場所。像這樣,由各種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所組成的、環繞地球表面的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換句話說,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
巖石圈是指地殼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在巖石圈上,有郁郁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五顏六色的昆蟲和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在巖石圈的土壤表層下面,生活著螻蛄、蚯蚓等動物,還分布著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總之,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都生活在巖石圈上。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內陸水域。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海洋生物還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m以內的水層。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據估計,生活在海洋里的動物至少有十五萬種,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還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僅藻類就多達四萬種。
大氣圈在巖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種不同的氣體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和氧。大氣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層,就是大氣圈與巖石圈、水圈的交界處。人們常說“天高任鳥飛”,但是實際上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m以下的空中飛行,只有極少數鳥類能飛到5000m以上的高空。大氣圈中除了有鳥類和昆蟲等能夠飛翔的生物以外,還有細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氣圈中,隨風傳播。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似毫不相干,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河流連通著海洋;森林通過強大的蒸騰作用增加降雨,又通過茂密的枝葉和根系來保持水土,因此,森林也影響著河流;海洋蒸發的水蒸氣隨大氣飄向陸地上空,又能變成雨或雪。在寒溫帶的冬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幾乎完全停止,但是人們并沒有感到缺氧,這是因為其他溫暖地區的植物在不斷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氧氣能夠隨著大氣的流動而流向四方。由此可見,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大氣圈:貓頭鷹、燕子、鴿子、海鷗、鸚鵡、喜鵲、百靈、啄木鳥。
水圈: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
巖石圈:柳樹、楊樹、白樺樹、樟子松、貓、老鼠、馬、羊、狗。
四、大氣層的特點?
大氣層大氣層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氫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氣、氖氣、氪氣、氙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云、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征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大氣中的水氣幾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風云變幻的“大舞臺”:刮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對流層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氣,晴朗無云,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于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平流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間層”,又稱“散逸層”。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人類還借助于熱層,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相互溝通信息,因為熱層的大氣因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復合機率又少,形成電離層,能導電,反射無線電短波。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