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雄事件?
英雄人物故事1
做中國人光榮得很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愛國者就有賣國者。有一些人雖然是中國人,卻認為中國處處不如外國,在外國人面前挺不起腰桿,甚至說“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抗日名將吉鴻昌對祖國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挺身而出,率軍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國人面前,也表現出了豪邁的氣魄。
有一年,吉鴻昌被國民黨政府派到美國去考察。一天,他到郵局寄包裹。美國的一個郵局工作人員聽他說是中國人,就嘲笑說:“中國?我可不知道什么中國!”吉鴻昌聽了,十分生氣。可陪同他的一個使館人員對他說:“你何必說是中國人呢?說是日本人,他對你的態度就會好了。”
吉鴻昌頓時感到受了污辱。他想:我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國,為什么連是中國人都不敢說呢?他對使館的人說:“你覺得做中國人丟臉嗎?不光彩嗎?我倒覺得做一個中國人光榮得很!我誓死不當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處,找來一塊木牌,在上面工工整整寫了“我是中國人”幾個字,然后掛在胸前,外出時也不摘下。當美國人驚奇地注視他的時候,他心中十分自豪。
英雄人物故事2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1966年,《中國科學》發布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使哥德巴赫猜想得到證明,創造了距摘取皇冠上的明珠(“1+1”論證)僅一步之遙的輝煌!這個輝煌的創造者正是陳景潤——中國數學界升起的一顆璀璨新星。
陳景潤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是和他從小對數字、符號有著濃厚的興趣分不開的。在小學、中學讀書時,陳景潤就對數學情有獨鐘,一有時間就鉆進數學的海洋里乘風破浪,盡情遨游。
但是光有對數學的興趣還 不夠,還 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學習以及名師的教導。幸運的是,在陳景潤的成長道路上,他遇到了這樣的名師。
1948年,陳景潤背著書包來到英華中學念書。在那里,陳景潤遇到了讓他受益匪淺的名師沈元,也讓他從此和哥德巴赫猜想結下了不解之緣。
沈元原是國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1948年因戰事被迫滯留在英華中學任教,而陳景潤恰恰是他任教班上的學生。
沈元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他在數學課上,經常融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有一天,沈元就興致勃勃地給同學們講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