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光照強嗎?最高最低大約多少攝氏度?
一、江蘇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光照強嗎?最高最低大約多少攝氏度?
江蘇省位于亞洲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江蘇省地勢平坦,介于30°46′~35°07′N之間,116°22′~121°55′E之間,一般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地區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江蘇擁有100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海洋對江蘇的氣候有著顯著的影響。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以及江蘇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綜合影響下,江蘇基本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季風顯著、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熱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顯著,光熱充沛。 由于江蘇地處中緯度的海陸相過渡帶和氣候過渡帶,兼受西風帶、副熱帶和低緯東風帶天氣系統的影響,氣象災害頻發,種類多、影響面廣,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暴雨、臺風、強對流(包括大風、冰雹、龍卷等)、雷電、洪澇、干旱、寒潮、雪災、高溫、大霧、連陰雨等,加之江蘇省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各類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和造成的損失比較嚴重,而且還會誘發其他衍生災害。 氣候學通常將候平均氣溫穩定≤10℃定義為冬季開始,穩定≥22℃為夏季開始,介于兩者之間為春、秋季。江蘇省受季風影響,春秋較短,冬夏偏長,南北溫差明顯。春季平均起始時間為3月31日,平均長度為68天左右;夏季平均起始時間為6月7日,平均長度為104天;秋季平均起始時間為9月19日,平均長度為61天;冬季平均起始時間為11月19日,平均長度為134天。江蘇的北部和南部在季節起止時間上有比較明顯的差別,一般淮北地區和蘇南地區會相差一周左右的時間。 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3.6~16.1℃之間,分布為自南向北遞減,全省年平均氣溫最高值出現在南部的東山,最低值出現在北部的贛榆。全省冬季的平均氣溫為3.0℃,各地的極端最低氣溫通常出現在冬季的1月或2月,極端最低氣溫為-23.4℃(宿遷,1969年2月5日);全省夏季的平均氣溫為25.9℃,各地極端最高氣溫通常出現在盛夏的7月或8月,極端最高氣溫為41.0℃(泗洪,1988年7月9日);全省春季平均氣溫為14.9℃;秋季平均氣溫為16.4℃,春秋兩季的氣候相對溫和。
全省年降水量為704~1250 mm,江淮中部到洪澤湖以北地區降水量少于1000 mm,以南地區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內陸。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在江蘇最南部的宜溧山區,最少的地區在西北部的豐縣。單站年最多降水量出現在1991年興化2080.8 mm,年最少降水量出現在1988年豐縣,為352.0mm。 江蘇省太陽輻射年總量在4245~5017 MJ/m2,分布上為北多南少,淮北地區大部分在4700 MJ/m2以上,蘇南地區大部分在4500 MJ/m2以下,最大值區在淮北的東北部地區,最小值區在太湖周圍地區。季節分布是夏多冬少,春秋均勻。全省年日照時數在18l6~2503 h,其分布也是由北向南減少。 江蘇省風能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地區年平均風速可達5.0 m/s以上,年風能有效小時數可達6000 h以上,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可達200 W/m2;其次是沿江(長江)、沿湖(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等)地區,也具有風能開發的潛能。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江蘇氣候變化也比較非常明顯,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氣候變暖十分明顯,例如1961年至2007年全省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38℃,2006年和2007年為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兩年,特別是冬季氣溫升高幅度最大,≤0℃的低溫日數明顯減少。二是氣象災害的發生有明顯變化,例如暴雨、雷電、大霧、霾、洪澇等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有增加趨勢;部分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發生變化,例如近些年淮河流域易發生洪澇,部分地區的小雨日數在減少,大雨以上日數在增加等。三是氣候變化的影響顯著,表現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廣,越來越重,涉及百姓生活、人類健康、生態環境、水資源、糧食生產、經濟發展、大型工程建設、城鄉規劃等,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行業關注的熱點。
二、淮北霧大的原因?
以下是我的回答,霧大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氣象條件、污染排放和地形地勢等。
氣象條件:近地面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地面灰塵大,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沒有明顯冷空氣活動,風力較小,大氣層比較穩定由于空氣的不流動,使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間的輻射降溫,使得近地面原本濕度比較高的空氣飽和凝結形成霧。
污染排放:汽車尾氣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排放的汽車尾氣是霧霾的一個因素;工廠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地形地勢:山區或山谷中的冷空氣匯集,溫度降低,濕度增加,容易形成大霧。
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大霧天氣的出現。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