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解釋什么是物質,物質的存在狀態是怎樣的?
一、從哲學角度解釋什么是物質,物質的存在狀態是怎樣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就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
物質又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的,物質以運動的方式而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
二、為什么哲學的物質概念的存在狀態是不生不滅的?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的存在狀態是不生不滅的。
因為哲學的物質是指,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又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性。這種客觀實在性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們只能夠創造或改變物質的具體形態,而不能存在創造物質本身。
三、大氣中顆粒物質測定的意義?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2011年12月5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截止,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及九個城市群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先行監測并公布PM2。5的數據。 。
四、水是唯一以三種形態存在的物質嗎?
是
地球雖然70%由水覆蓋,但能直接供人類飲用的水資源卻相當匱乏。水,我們必須每天飲用,補充身體各器官運轉的神奇物質,它與地球上許多物質一樣,都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物質存在方式。但與其它物質不同,水是地球自然界中唯一能夠三態共存的物質。自然界中,高山頂部的積雪和極地的冰層都是固體狀態的水,海洋、河湖以及沼澤等都由液體狀態的水組成,而水分蒸發進入大氣則通過氣態水的形式進行。正因為如此,地球上不同狀態的水才可能互相轉換,形成循環。
五、哲學的存在方式是物質?
哲學上的物質是一種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指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并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客觀實在,是對萬事萬物共有屬性的高度概況和抽象。
其實是說物質是世界的普遍性的抽象,并不是說世界是由“物質”變的!也不是說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東西叫“物質”。
六、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運動是哲學上用的一個名稱,這里和物理學中的運動有區別。
標志物質存在狀態的哲學范疇,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運動具守恒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并且互相轉化,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辯證唯物主義主張從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中理解運動,既承認運動具有絕對性又承認事物具有相對靜止的狀態。人類對于運動的理解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大都承認事物的運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者把運動理解為機械運動,幾乎所有的唯心主義者認為運動可以脫離物質而存在。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是物質的共同、一般本質,它通過運動表現出來,人們通過認識物質的運動而認識物質本身。運動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學范疇,它概括了一切變化和過程的一般本質,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的變化在內。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和發展的實在基礎;運動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和一切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設想有不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征。另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和發展的實在基礎,運動的原因也在物質自身。設想有離開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唯能論”是唯心主義的運動觀)。
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是物質運動的兩個屬性,其關系是: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靜止是指事物的相對位置和未發生質變)。在這一意義上說,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相對靜止有兩種基本情形:一是機械運動中特定物體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移動;二是事物處于量變階段,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靜止是相對的,但并非單純消極保守的,它也有積極的意義: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七、人體中礦物質的存在形式?
礦物質是人體內無機化合物的總稱。礦物質是地殼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礦物質和維生素一樣,是人體必需的元素,礦物質是無法自身產生、合成的。因此,人類每天要攝取一定量的礦物質,才能維持機體的平衡,有利于自身的健康。但是,隨著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環境、工作狀況等因素,對礦物質的需求量也不同。
人體體重96%都是有機物和水分,4%為無機元素組成。人體內約有50多種礦物質,在這些無機元素中,已發現有20種左右的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謝所必需的。除了C、H、O、N主要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均稱為無機鹽或礦物質。因此,根據礦物質含量的多少,可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
在人體中,礦物質需要量較多的有鈣、磷、鉀、鈉、氯等元素。人體對鐵、鋅、銅、錳、鈷、鉬、硒、碘、鉻等需要量少,稱其為微量元素。但無論哪種元素,與人體所需蛋白質量相比,都是非常少量的。
八、物質中能夠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物質能獨立存在、并保持該物質一切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單位。由一種或幾種元素(具有相同原子核電荷數的原子的總稱)的原子、依一定的數目和方式結合而成。
單質分子,由一種原子組成,例如氫分子h2,氧分子o2,臭氧分子o3等。化合物分子,由幾種原子組成。
九、碘元素的存在狀態是?
碘在常溫下是固態。
單質碘呈紫黑色晶體,易升華,升華后易凝華。有毒性和腐蝕性。碘單質遇淀粉會變藍紫色。主要用于制藥物、染料、碘酒、試紙和碘化合物等。
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土壤等)幾乎都缺碘,尤其山區、丘陵、河谷地帶、荒漠化地區和河流沖刷地區缺碘較為嚴重。外環境缺碘的現狀很難改變,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因此要長期堅持食用碘鹽。
十、地殼中的氧以什么狀態存在?
地殼中的氧以化合態狀態存在。
在地殼中,形成巖石的礦物質中約95%是硅酸鹽,其主要結構單元是四面體的[SiO44-]。其余5%的組分也大多含有氧元素,如石灰巖中碳酸鹽(CO32-)、蒸發巖中硫酸鹽(SO42-)、磷酸鹽巖石中的磷酸鹽(PO43-)等。氧的離子半徑是140pm(1pm=10-12m),除鈣(100pm)、鈉(102pm)、鉀(138pm)外,地殼巖石中其他主要元素的離子半徑都小于80pm。正因為氧具有特別大的離子半徑,所以以體積計的地殼元素組成中,氧占了極大的比例。當SiO44-這類含氧基團在巖石發生風化碎裂時,通常仍能以不變保持穩定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