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環境容量? 什么是土壤環境容量?
一、什么是環境容量?
什么是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大氣、水、土地、動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環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數量超過最大容納量(環境容量),就意味著這一環境的生態平衡和正常功能會遭到破壞。
二、什么是土壤環境容量?
土壤環境容量系指土壤環境單元所容許承納的污染物質的最大數量或負荷量。
土壤環境容量又稱土壤負載容量,是一定土壤環境單元在一定時限內遵循環境質量標準,既維持土壤生態系統的正常結構與功能,保證農產品的生物學產量與質量,又不使環境系統污染超過土壤環境所能容納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不同土壤其環境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土壤對不同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這涉及到土壤的凈化能力。土壤環境容量最大允許極限值減去背景值(或本底值),得到的是土壤環境的靜容量;考慮土壤環境的自凈作用與緩沖性能(土壤污染物輸入輸出過程及累積作用等),即土壤環境的靜容量加上這部分土壤的凈化量,稱為土壤的全部環境容量或土壤的動容量。
不同土壤其環境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土壤對不同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這就涉及到土壤的凈化能力的問題。 首先,土壤是一個多相的疏松多孔體系。污染物質在土壤中可進行揮發、稀釋、擴散和濃集以至移出土體之外。這一過程顯然是與土壤溫度和含水量的變化,土壤質地和結構,以及層次構型相關的。 第二,土壤是一個膠體體系。對于某些可呈離子態的污染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進入土壤后,土壤膠體的吸附作用可以大大改變其有效含量,成為土壤污染物,特別是重金屬自凈和富集的關鍵因子。 第三,土壤是一個絡合-螯合體系。土壤中有許多天然的有機和無機配位體,如土壤腐殖質、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殘體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有機物質或分泌物,如酶等。也有人工合成的污染物質的有機配位體,如農藥和其他有機污染物質。而土壤中幾乎所有的金屬離子都有形成絡合物和螯合物的能力。但從形成的絡合物或螯合物的穩定性看,則各離子間的差異較大。因而,土壤中絡合-螯合過程的存在,也顯著影響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及其環境效應。 第四,土壤是一個氧化還原體系。其氧化還原作用影響有機物質分解的速度和強度,也影響有機和無機物質存在的狀態(可溶性和不溶性),從而影響到它們的遷移轉化。這也是一個關系到土壤污染物質遷移轉化的重要的土壤環境條件。特別是對某些變價元素,如鐵、錳、硫、砷、汞、鉻、釩等尤為重要。 第五,土壤是一個化學體系。土壤中的化合物或進入土壤的污染物質,還直接受到土壤中化學平衡(溶解和沉淀)過程的控制,在重金屬和磷的遷移轉化中,化學平衡過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六,土壤是一個生物體系。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主體。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機質的轉化過程(有機質的分解和合成)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土壤對有機污染物質之所以具有強大的自凈能力,即生物降解作用,也主要是因為有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土壤微生物存在。土壤微生物除參與有機質的轉化外,還積極參與其他土壤過程。此外,土壤動物在有機污染物的分解轉化中也起著一定作用。 上述過程,無論是個別地或是彼此聯系地、同時地、相繼地、或是相互交迭地發生,也還沒有完全概括復雜的土壤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以及凈化機制。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進入土壤的各種污染物質,一方面受上述土壤過程的控制和影響,會緩沖土壤污染的發生;另一方面,隨著它們進入土壤數量的增加,也完全可能改變上述過程的方向、性質和速度,即土壤發生污染。
三、什么叫庫區移民環境容量?
D庫區非農業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的問題,因為這部分人隨著城鎮新建、工廠搬遷仍可各就其業。因而,所謂移民環境容量,實質上是指36萬庫區農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問題。
四、環境容量、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指什么呢?
環境容量 指某一環境對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這一限度內,環境質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類生活、生產和生存的水平,環境具有自我修復外界污染物所致損傷的能力.一般的環境系統都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如一條流量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數量的污染物,由于河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作用,進入河中的污染物濃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環境標準以下.這就是環境(河流)的自凈作用使污染物稀釋或轉化為非污染物的過程.環境的自凈作用越強,環境容量就越大.一個特定環境的環境容量的大小,取決于環境本身的狀況.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環境容量大一些.污染物不同,環境對它的凈化能力也不同.如同樣數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排入河道,重金屬容易在河底積累,有機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納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數量不同,這表明環境容量因物而異.研究環境容量對控制環境污染很有用處.由于環境有一定自凈能力,經過嚴格測算,可允許一部分污染物稍加處理后排入環境,讓環境將這些污染物消化掉.排放污染物時間、地點、方式要合適,排放的數量不得超過環境容量.因為環境容量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環境就會被污染.了解某一環境對各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重要,根據環境容量可以制訂出經濟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確定哪些污染物由環境去凈化,哪些必須先進處理,以及處理到何種程度為宜.而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關于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筑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承載力概念引入生態學后發生了演化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資源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的供應與容納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對于某一區域,生態承載力強調的是系統的承載功能,而突出的是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其內容包括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所以,某一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概念,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態系統,在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的條件下,可持續承載的人口數量、經濟強度及社會總量的能力
五、什么是水環境容量,主要受哪方面影響?
在滿足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條件下,水體所能接納的最大允許污染物負荷量,稱為水環境容量,又稱為水體納污能力。
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 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于環境保護。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
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指什么呢?環境容量、資源?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 環境不堪重負小.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容量是指對一定區域,根據其自然進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結構條件下,為達到環境目標值,所允許餓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七、什么是大氣珠?
大氣珠是傳統油漆屬于裝飾建筑材料的一種油漆為原料打磨出來的,具有光澤好的特點。大漆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稱,屬天然產品,環保無毒,具有許多特殊性能,如漆膜堅硬、防腐蝕,其實,天然漆器是無毒無害的綠色環保用具。
其次,大漆由于其密封好,成品有美麗持久的光澤,也被用來作為一些裝飾品,最常見的是女孩子們使用的珠串首飾等,與傳統的金銀首飾相比,以大漆為原材料打磨出來的首飾除了天然的光澤好外,由于大漆裝飾產品使用人群較少,適用人群知識水平和品位較高,也在無形中體現了飾品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品位。
八、什么是原始大氣?
原始大氣是由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氨等組成的氣體,原始大氣沒有氧氣。
原始大氣:距今45至50億年前,僅存在數千萬年。
次生大氣:即《大氣的起源》一文中所說的排氣過程形成的,其籠罩地表的時期大體在距今45億年前的天20億年前之間。
現在大氣:在不含水汽和懸浮物的干潔大氣中,按體積極比,氮占78%氧占21%,其余的都是微量氣體,僅占1%左右。
九、什么是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規模的、大范圍的大氣運行現象,既包括平均狀態,也包括瞬時現象。某一大范圍的地區,某一大氣層次(如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整個大氣圈)在一個長時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氣運動的平均狀態或某一個時段的大氣運動的變化過程都可以稱為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構成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征和大范圍天氣形勢的主導因子,也是各種形式的天氣活動的背景。
十、什么是大氣黏性?
空氣黏性,也叫空氣黏度,又稱空氣動力黏度,舊稱黏性系數。表征空氣黏性的一個物理量。是分子自由層碰撞抵制剪切變形的能力。
當空氣的運動速度梯度為1時,層間單位面積上的粘性摩擦力:就是空氣黏度。因為它包含了動力學單位,所以也被成為空氣動力粘性系數。空氣黏度是空氣的一種屬性,表征空氣粘性的大小。空氣黏度的大小與溫度關系密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