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污染對北京的影響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解決北京市本身的環境問題,也要解決對北京環境有重大影響的周邊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 山西省地處北京地區上風向及水源地上游,是我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主要城市空氣質量全部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全國污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中,山西省占了13個;全省26條河流104個監測斷面中,有73%的斷面水質超過國家地面水五類水質標準,失去了使用功能,由于水污染造成的跨界污染糾紛日益增多,地下水的污染也在加劇;生態環境破壞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嚴重,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地質災害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地下采空區達1300平方公里,塌陷區520平方公里, 由于山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它的環境問題不僅僅制約了山西的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安定,而且對北京市的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北京官廳水庫的影響。山西省海河流域桑干河、南洋河均處于北京市官廳水庫水源地上游,境內地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官廳水庫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而官廳水庫正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水源地之一。 2、大氣污染源的影響。山西省與北京地理接近,且同屬于大陸季風氣候區,為北京的上風向,境內大氣污染物向下風向的擴散飄移,必然會對北京的大氣環境造成影響。 3、生態環境破壞的影響。一方面是上游水土流失、水源衰竭對官廳水庫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山西省北部桑干河、南洋河流域位于風沙侵蝕區,土地沙化、風蝕現象嚴重,是北京近年來沙塵暴來源地之一。 4、對北京人文環境的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不僅是“綠色奧運”,而且也是“人文奧運”。將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其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北京,山西省作為北京周邊的一個文物大省,也是北京“人文奧運”的重要部分之一。其環境形象,不僅僅關系到山西,也關系到北京。 為遏制山西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為北京奧運創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十五”其間,山西省計劃安排大氣、廢水及生態保護等環保項目227個,總投資190億元,約占山西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5%。由于山西是一個經濟窮省,且歷年環境欠帳嚴重,除山西省進一步挖掘潛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外,還需國家給以大力支持。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黃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資。共安排治理項目98個,總投資41. 44億元,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兩方面。 2、大所污染防治投資。共安排治理項目61個,總投資75.02億元,包括城市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廢氣治理等方面。 3、固體廢物治理投資。共安排工業固體廢物和垃圾處理工程17項,需投資13.96億元。 4、生態保護投資。共安排生態保護項目89項,需投資52.47億元,主要包括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資源開發生態恢復、生態示范縣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等項目。 5、能力建設投資。山西省環境監督能力建設薄弱,共安排能力建設計劃項目7項,總投資4.65億元,主要包括執法裝備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城市空氣和河流自動監測等。 6、環保產業投資。共安排5個環保產業項目,需投資 2.84億元。 7、按隸屬關系,對全省現有電廠進行脫硫改造。華北電管局所屬電廠,由國家出資建設脫硫設施,地方電廠由山西出資建設脫硫設施,以加快山西電廠脫硫改造,減少SO2排放。 1、加大我省SO2排放。 2、加大我省SO2排污費征收范圍,提高征收標準。目前山西SO2排污費征收范圍僅限于“兩控區”,征收標準為0.20元/公斤,每年只能征收3000萬元,遠遠不能滿足治理需要。因此,請國家批準山西參照北京、河北等地的辦法執行,將征收范圍擴大到全省,征收標準提高到0.60元/公斤。同時,為減輕電廠負擔,將山西上風電價適當提高,每度電增加0。010~0.015元。這樣,以全省火電廠年燃煤4000萬噸,含硫量 1.2%計,每年可征收SO2排污費約2.8億元,10年可籌集資金28億元,將此資金專項用于脫硫改造,將大大彌補資金不足。 3、請國家給山西增加焦炭出口配額。山西以煤炭為主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焦化工業是 原煤轉化的主要途徑之一。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焦炭出口80%原產地是山西,但山西焦炭出口配額只有全國的1/3,山西生產的大部分焦炭只能通過具有出口配額而又不生產焦炭的其他省出口,把污染留在了山西,而中間的價格差價卻使山西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因此,請國家增加山西焦炭出口配額,以提高焦化行業經濟效益,增加發展后勁,積累污染治理資金,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10、請國家在城市污水回用和煤礦礦井水處理及回用方面給予山西資金支持。山西計劃在“十五”期間把城市污水回用及煤礦礦井水處理及回用作為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手段,計劃在建成的太原河西北中部污水處理廠、大同西郊污水處理廠、臨汾污水處理廠等基礎上再建設污水回用工程,總回用規模60萬噸/日,用于太原一電廠、汾河公園補水,臨鋼等企業冷卻、市政綠化、農業灌溉等工程,約需投資4億元;在西山、汾西、陽泉、大同等幾大礦務局及排水量大的地方煤礦建設礦井水處理及回用工程,回用水用于煤礦生產、生活及周邊工業用水和農業灌溉等用水,總建設規模為50萬噸/日,總投資約需10億元,兩項合計約需14億元。 富的代價:污染第一 除了安全隱患和職工收入,環保是車樹春強調的另一個問題。 付出巨大的環保代價,從山西省開始大規模挖煤的第一天起已經注定。能源大省的地位逐漸為人所注意的同時,山西的污染也開始被外界關注。 2005年3月31日,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在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告訴與會人員,前幾天,當他會見前來與山西合作開發大氣污染防治規劃項目的挪威大使時,他問,為什么挪威會對山西的污染感興趣?對方說,山西的污染通過大氣污染能夠漂流到挪威。五年前,日本友人向他說了類似的話。 在“山西省北中部大氣污染物中距離輸送對北京的影響”課題組完成的中期報告中顯示:山西北中部區域存在著明顯的向北京輸送大氣污染物的輸送通道。 山西省的污染究竟嚴重到何種地步? 今年全國“兩會”舉行前,牛仁亮在“中部六省崛起”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該問題。他坦率地說:“山西的污染仍然是全國第一!” 隨后,來自山西的全國政協委員崔智宏在“兩會”上提出,希望國家給予山西“環境保護重點省”的待遇。 雖然情況比以前好了,但山西還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省份,牛仁亮并不諱言這個事實。 2004年發布的全國污染防治重點城市中,山西省有五個城市“入榜”。臨汾、陽泉和大同是所有被“點名”城市中污染最嚴重的。牛仁亮說,山西省另外六個地級市之所以未列入這個污染排行榜,是因當地沒有大氣監測系統。 4月14日,山西環保局網站公布了山西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的排名情況,山西的生存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經濟發展質量和環境水平都排名全國第30位。 山西省環保局助理巡視員王景龍指出,山西新上馬的大型機焦爐,至今沒有一個能做到污水、廢氣全面達標排放。 “一般認為,每生產一噸焦炭,要生產煤氣400立方米左右。而一半的(機焦爐自用50%)煤氣會白白排放。”山西省環保局副局長關存先說,“目前全世界在用的機焦爐,是1904年由德國完成的三段式焦爐,它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徹底解決污染,強致癌物質――苯并芘排放量很大。” 2004年,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經監測證明,苯并芘在山西已形成大范圍的面污染。如果按照2003年山西省焦炭產量1億噸計算,山西省產生的苯并芘要將近200噸。 “煤炭粗加工造成的影響是最嚴重的,”王景龍說,“簡單來說,我們要解決的就是煤煉焦后的煤氣轉化問題。煤炭煉制成焦炭,要產生大量的煤氣。土法煉焦是全部排出,污染社會。煤化工就是回收部分煤氣,煤氣中含有2000多種化學成分,但是因此造成的化學污染更大。國外對煤化工的研究基本都失敗了。德國魯爾區的解決方式是將17座焦爐關閉了16座。” 誰來作出補償? 在山西省與挪威共同完成的大氣污染防治總體規劃項目中,對山西省的大氣污染損失進行了測算,以2000年為基準年,山西省的大氣污染損失約為80.97億元。 “煤炭挖掘過程造成的影響也是一塊重要的污染。”據王景龍介紹,2004年全省境內26條主要河流中63.2%的河流斷面處于劣五類水質,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0%,由于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區和塌陷區使地下水每年損失10多億噸,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本報記者在山西采訪期間,綠色GDP是每個接受采訪的山西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對于資源產地,對于生態脆弱地區,國家有關部門應當遵循國際管理施行相應的產業補償制度和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全國最早的綠色GDP概念提出者之一董繼斌認為,在現行市場經濟體制和價格體系下,自然資源的租金尚未形成一項政策而付諸實施,自然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也不能充分地反映自然資源本身應具備的價格,致使以輸出資源產品為主的地區,在未能獲得自然資源租金的情況下,無力對這種資源或替代資源作補償性的投入,而以輸入資源產品為主的地區,可以不支付自然資源租金而獲得額外利潤。 “計算綠色GDP最大的難度在于對綠色GDP里資源價格的測算,我們是通過模糊計算法測算的。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源無價,只有通過勞動過濾以后,煤炭產品才是有價格的。所以挖資源存在一種價值。”董繼斌說。
山西是全國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省份之一,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在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原煤、焦炭、電力等重要能源的同時,這些工業所排放的污染物亦使本省的環境質量遭到嚴重惡化。據有關研究表明,山西的污染物也直接影響著北京市的大氣環境狀況。據有關監測數據表明,多年來山西省主要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都超過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全省煙塵單位面積承載的污染負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一位,二氧化硫單位面積承載的污染負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二位。山西省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盆地夾在太行山、呂梁山兩山中間,這種封閉的地形對大氣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是形成山西大氣污染嚴重的地理因素。山西地處內陸,氣候干燥,水資源供應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大氣釋升降能力差,而且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勻,尤其是冬季采暖季節風速比較小,容易形成逆溫,不利于大氣污染物向外擴散,山西地處西風帶,位于北京的上風方,地勢比北京高出700-800米。山西的大氣污染物對北京到底有多大影響程度,污染物在向北京輸送的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在什么樣的氣象條件下對北京市的影響最嚴重等等這些都是這個課題需要研究的問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