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盛放堿石灰的儀器叫什么?
一、化學實驗盛放堿石灰的儀器叫什么?
在反應裝置中通常放在球形干燥管內。
如果是儲存堿石灰通常會放在帶有橡膠塞試劑瓶中。
干燥管是化學實驗中用于干燥氣體或除去氣體中雜質的一種設備。通常兩端有連接口用于連接導管,中間盛有有固體干燥劑或除雜劑。氣體從一端流入干燥管時,由于氣體中的水或者其它雜質與干燥劑或除雜劑發生化學反應,使水或雜質與氣體分離,相對純凈的氣體從另一端流出。
二、盛放紅磷的儀器?
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中,盛放紅磷的儀器名稱是燃燒匙。保存紅磷:紅磷可用廣口試劑瓶,密封保存。
三、盛放濃氨水的儀器名稱?
盛放氨水的實驗儀器的名稱為錐形瓶無色透明液體,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 氨水易揮發出氨氣,隨溫度升高和放置時間延長。 氨水有一定的腐蝕作用,碳化氨水的腐蝕性更加嚴重。對銅的腐蝕比較強,鋼鐵比較差,對水泥腐蝕不大。對木材也有一定腐蝕作用。
四、硝酸鈷用什么儀器盛放?
硝酸鈷,分子式為Co(NO3)2·6H2O ,為紅色棱形結晶,易潮解,溶于水、酸 。主要用作顏料、催化劑及用于陶瓷工業。禁止與易燃或可燃物、強還原劑、活性金屬粉末、硫、磷等接觸。可以用玻璃或塑料容器盛放。
五、常見的用來盛放物質加熱的儀器?
? ? ?試管、燒杯、燒瓶(圓底瓶和蒸餾燒瓶)、錐形瓶
1.試管
主要用途: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器,收集少量氣體。
2.蒸發皿
主要用途:用于液體的蒸發、濃縮和結晶,放、取蒸發皿時要用坩堝鉗。
3.坩堝
主要用途:固體的干燥或結晶水合物的脫水。
4.燒杯
主要用途:作較多量物質反應的反應器。加熱較多量的液體(如水浴加熱)。溶解物質,配制溶液。
5.燒瓶
主要用途:平底燒瓶和圓底燒瓶用于試劑量較大的固體與液體或液體間的反應;蒸餾燒瓶用于溶液的蒸餾。
6.錐形瓶
主要用途:裝配氣體發生器。因振蕩方便,用于滴定操作。作蒸餾裝置的接受器,加熱時要隔石棉網。
六、盛放氯化鐵溶液的儀器叫什么?
試劑瓶
1、一般盛放溶液的儀器叫做試劑瓶。做實驗時取用用來存放的儀器叫做燒杯,燒瓶等。如果特指盛放氯化鐵溶液的試劑瓶,或簡單稱呼氯化鐵試劑瓶。
2、氯化鐵溶液是棕黃色。
氯化鐵,一種共價化合物,又名三氯化鐵,是黑棕色結晶,也有薄片狀,熔點306度、沸點315度,易溶于水并且有強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氣里的水分而潮解。從水溶液析出時帶六個結晶水,六水合三氯化鐵是橘黃色的晶體。氯化鐵是一種很重要的鐵鹽。其溶液呈棕黃色。
七、鋁制的瓶子可以長期盛放白酒嗎?
鋁制的瓶子不可以長期盛放白酒。
因為鋁制的瓶子含有一些成分,在與酒長期接觸過程中會發生反應,影響酒的色澤和品質,會增加酒的固形物。
過去的鋁材還含有鉛的成分,更不適合用于儲存酒。
另外,鋁制品容易氧化,氧化鋁進入白酒內,即影響酒的質量,人喝了有氧化鋁的白酒對身體也是極大的傷害,市場上的白酒多數是玻瓶、陶瓶裝、很少部分是塑料或其他包裝的。
八、盛放化學藥品的瓶子叫什么?
試劑瓶
盛裝試劑的試劑瓶或玻璃瓶或塑料瓶,按照顏色、形狀與用途等有多種分類方式。
玻璃,塑料;玻璃塞、橡膠塞;廣口、細口;棕色、透明;磨口、無磨口等多種分類方式。
氫氟酸應保存于塑料瓶中,其它試劑一般都用玻璃瓶。
氫氧化鈉、水玻璃等堿性物質應用橡膠塞,不宜用玻璃塞。苯、甲苯等有機溶劑應用玻璃塞不宜用膠塞。
廣口瓶用于盛固體試劑,細口瓶盛液體試劑。液溴保存于細口瓶中,液面上加水,使之“水封”,瓶口并用蠟封好。白磷少量應保存在水中。
見光易分解或變質的試劑一般盛于棕色瓶,如硝酸、硝酸銀、氯水等。置于冷暗處。其它一般用無色瓶。
磨口塞瓶(瓶口內部為磨砂設計)能保持密封,防止試劑吸潮和濃度變化。瓶口帶有磨口滴管的叫滴瓶。因吸收二氧化碳或水蒸氣而變質的試劑應密封保存(如NaOH、石灰水、漂白粉、水玻璃,Na2O2等)。濃鹽酸、氨水、碘及苯、甲苯等低沸點有機物均保存在瓶內加塑料蓋密封,置于冷暗處。
易被氧化而變質的試劑中,活潑鎬鉀、鈉、鈣等保存在煤油中;碘化鉀、硫化亞鐵、硫酸鈉等平時保存固體而不保存溶液;使用硫酸亞鐵或氧化亞鐵溶液時內放少量鐵粉或鐵釘。
世界上絕大多數實驗室使用的是德國公司生產的試劑瓶,因為其蓋子為藍色塑料材質,也稱作藍蓋試劑瓶。?
九、盛放白酒用什么容器比較合適?
盛放白酒容器有很多,數量不同選擇的容器也就不一樣了。主要有:
玻璃瓶、陶壇、木酒海、304號白鋼罐等等。
十、人類最早的化學儀器?
本展品通過人物和早期化學儀器相結合進行展示,使觀眾了解化學出現前人類發明的早期化學實驗儀器的結構和特點。
1. 煉金術士
煉金術士:坩堝、蒸餾器、楔形皮囊、火爐
2. 羅伯特·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真空泵
3. .約瑟夫·普里斯特里
瑟夫·普利斯特里:植物、小鼠、蠟燭、漏斗、容器支架、水槽、試管
4.安托萬·拉瓦錫
安托萬·拉瓦錫:火爐、曲頸甑、水槽、玻璃鐘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