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工藝學有哪些內容?
一、機械制造工藝學有哪些內容?
機械制造工藝學(machinery technology)是研究機械制造工藝過程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工藝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規律的一門科學。
機械制造的工藝過程一般包括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和機器的裝配工藝過程。
目前,機械制造工藝學主要包括機械加工工藝(冷加工)、機械裝配工藝和機床夾具設計三部分內容。
詳細包括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制訂、機床夾具設計原理、機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質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藝、機器裝配工藝基礎、機械設計工藝基礎、現代制造技術及數控加工工藝等部分。
二、等材制造工藝有哪些?
等材制造俗稱3D打印,融合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材料加工與成型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通過軟件與數控系統將專用的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以及醫用生物材料,按照擠壓、燒結、熔融、光固化、噴射等方式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制造技術。
相對于傳統的、對原材料去除-切削、組裝的加工模式不同,是一種“自下而上”通過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從無到有。這使得過去受到傳統制造方式的約束,而無法實現的復雜結構件制造變為可能。
擴展資料:
等材制造的自動化涂層是材料累加的必要工序,再涂層的工藝方法直接決定了零件在累加方向的精度和質量。分層厚度向0.01mm發展,控制更小的層厚及其穩定性是提高制件精度和降低表面粗糙度的關鍵。
等材制造在向大尺寸構件制造技術發展,例如金屬激光直接制造飛機上的鈦合金框睴結構件,框睴結構件長度可達6m,制作時間過長,如何實現多激光束同步制造,提高制造效率,保證同步增材組織之間的一致性和制造結合區域質量是發展的難點。
此外,為提高效率,增材制造與傳統切削制造結合,發展材料累加制造與材料去除制造復合制造技術方法也是發展的方向和關鍵技術。
三、蠶絲被制造工藝有哪些?
以手工桑蠶絲綿為原料的桑蠶絲被的制作工藝: 1、 將桑蠶絲綿剪開,四人平拉。這種方法是現在很常見的制作桑蠶絲被的方法。首先用剪刀將手工桑蠶絲綿的一邊剪開,然后四個分別在不同的角度,每人拉住一邊,一起發力將桑蠶絲綿拉開,鋪到床板上,重復操作疊加,直至將所需拉的全部拉完。 2、 將桑蠶絲綿中間挖洞,四人平拉。這種方法和第一種差不多,只是把用剪刀剪改成在中間挖洞。 以機制桑蠶絲綿為原料的桑蠶絲被的制作工藝: 1、 四人平拉。機制桑蠶絲綿本身形狀就是大片長方形的,只要先將它拉蓬松,再四人將其拉開成被子大小,再一層層疊加即可,比手工制作方便快捷很多。 2、 兩人平拉。大致步驟和四人平拉差不多,只是兩個人做四個人事情,所花時間要多些。 桑蠶絲被的好壞很重要一方面是桑蠶絲綿原料的好壞,還有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是制作加工技術的好壞,同樣的原料,經不同人的加工制作出來的桑蠶絲被,其被子的性能等都將會不同,所以選擇桑蠶絲被的時候除了選好原料,還要選好制作方法,這樣做出來的桑蠶絲被才是上上品。
四、風電葉片制造工藝有哪些?
額。
給你說個大概吧, 首先磨具清潔到位,開始噴涂膠衣圖層厚度600-800微米,鋪設車準備鋪設玻纖(我拿42.1M)的來說 大概需要鋪設100多條玻纖。
鋪設完畢要放置導注網 ,然后蓋上真空膜開始抽真空(真空壓力一般為85%左右) 然后導入聚酯和硬化劑。
等聚酯和硬化劑完全硬化以后 開始結膜,檢查缺陷,修理 打磨結合面, 就要開始和模了,在結合面打上連接膠放入葉片主支架和模完畢。起模后修理葉片表面膠衣。內部修理,最后配重入庫。 大致就這么多,細說就多了去了,我們一本作業指導書有200頁呢,
五、維納制造工藝技術的內容?
微納制造技術是指尺度為毫米、微米和納米量級的零件,以及由這些零件構成的部件或系統的設計、加工、組裝、集成與應用技術。
傳統“宏”機械制造技術已不能滿足這些“微”機械和“微”系統的高精度制造和裝配加工要求,必須研究和應用微納制造的技術與方法。微納制造技術是微傳感器、微執行器、微結構和功能微納系統制造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基礎
六、質量制造過程有哪些內容?
1、組織質量檢驗工作,要求嚴格把好質量關。包括原材料進廠檢驗、工序間和產品出廠檢驗。
2、組織和促進文明生產。提高生產的節奏性,實現均衡生產。嚴格執行工藝紀律,養成自覺遵守的習慣;在制品碼放整齊、儲運安全、空氣清新、照明良好、四周顏色明快和諧,噪聲度。
3、組織質量分析,掌握質量動態。分析應包括廢品分析和成品分析。
4、組織工序的質量控制,建立管理點。工序質量控制是保證制造過程中產品質量穩定性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在不合格發生之前,就能予以發現和預報,并能及時地加以處理和控制,有效地減少和防止不合格品的產生。
七、工藝紀律的內容有哪些?
1、堅持“三按”
1.1必須堅持“三按”,即按圖紙、按工藝、按標準組織生產的驗收。
1.2圖紙、工藝的更改必須按《文件控制程序》規定進行,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1.3生產部必須按工藝路線進行調節調度,不允許違背工藝路線。
2、設備、工藝裝備
2.1所有設備、工裝均應保持完好,精度滿足生產技術要求;量具和檢具應在周檢有效期內,保證量值統一、精度合格;工、夾、量具在使用中不得任意拆卸,以免影響使用性能和精度。
2.2生產工人實行“三定”:定人、定機、定工種;加強技術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對精、大、稀設備的操作工及特殊工序操作人員必須按規定進行工藝紀律教育。
2.3生產工人要認真做好生產前準備工作,生產過程中不得擅離工作崗位,對所加工的零(部)件及工具應輕拿、輕放。防止嗑碰、劃傷和銹蝕;合理使用工裝器具,并將工裝器具整齊地放置在指定位置。
3、檢驗
3.1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允許轉入下道工序,包括坯料尺寸不合格。
3.2及時對產品檢驗和試驗狀態進行標識,防止經檢驗合格的產品流入下道工序加工使用。
4、驗證和檢查
4.1積極支持職工的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但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必須經過生產驗證,經總經理批準并納入有關技術文件后才可投入生產。
4.2生產部門對工藝紀律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并納入班組經濟責任制考核。
八、工藝審核的內容有哪些?
內容包含有設備,材料等生產技術條件。各個工序的工藝方法。工藝操作數據質量,工藝的流程。和工藝的施工方案等等。內容
九、制造業工藝優化有哪些方法?
一、外在環境的優化
對于外在環境的優化,即加工布局的優化。機械加工的工藝布置也稱為產品功能布置,是指專業技術人員運用同類設備,將所有參與設計的工作人員統一引領到一個地方組織布置的形式。生產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按車床小組、電焊組等分區,將各類機床之間的安置都設置好一定的順序,最后按照加工的產品中具備的大多數零件的加工流程來排列。統一規劃各項工藝的順序和所占比例,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降低整體運作成本,促使各部門間按部就班工作,爭取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產品布置的優化
產品布置是為一些特殊工藝量身打造的,其加工基礎是標準化的產業分工。在產品加工過程中,對每一項產品所運用的工藝應達到一個基本的熟知程度。在基本掌握各項加工工藝和加工工匠的特點后,實現因地制宜。這里所說的機械加工工藝都是通過對零件的精加工來使各零件符合裝配到產品上的規格。由于整個流程結束后,會由專門的質檢機構對其進行檢驗。只有能夠通過所有檢驗環節的產品,才能收入車間庫存中等待下一環節的包裝和出庫。所以對每樣產品的布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在該環節的完成程度是否利于其進入下個環節的安裝。
十、工藝制造過程技術狀態文件有哪些?
一整套工藝文件應當包括:
工藝目錄、工藝文件變更記錄表、工藝流程圖、工位/工序工藝卡片。
(1)工藝目錄,指整文件的目錄;重要的是需要標明當前各文件的有效版本,這個很重要。
(2)變更記錄,通常是在文件內容變更后,進行走變更流程的記錄,這些主要內容有:變更的內容頁名稱、變更的依據文件(通常為ECO)編號、變更前和變更后的版本。
(3)流程圖(就像做菜一樣,要先買菜,洗菜,切菜,炒菜,最后才是吃菜,也就是指事特定的內在邏輯先后順序關系,建立在事物的物理模型基礎之上)當然必要時提供這些流程中的操作者及對操作的素質要求,需要幾個人力,每一個工序要花多少時間,操作要點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用什么特殊工具,都是按流程圖為基礎來展開的。
(4)工位/工序的工藝卡片,就是具體到每一個環節,通常為操作者使用,同時要寫明本工位(或工序)名稱,前工位(或工序)名稱,后工位(或工序)名稱,用什么材料,用什么工具,操作中要注意哪些事項,執行要達到什么標準,更多的主要內容是操作步驟順序和方法。
工藝文件編寫
材料清單(B.O.M.,Bill Of Materials)是工藝文件編寫的重要輸入之一。沒有BOM萬事難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BOM就不知道用什么材料來做(當然新工藝技術開發過程中有一項,就是如何選材料,這屬于工藝開發);如果沒有BOM,材料如何管理?材料的供應商清單如何列表?材料的成本如何算?材料的最長交貨周期怎么確定?等等很多工作都基于BOM而來。產品的總體結構相關的設計輸出的圖紙、相關技術參數、相關的質量驗收標準也都是工藝文件編寫的重要輸入信息;如果是用以編寫生產工藝文件的話,在設計階段輸出的總裝工藝說明、總裝工藝要點、部件安裝標準等也都成為生產工藝文件編寫的輸入信息。
如果在輸入信息相對較為完善的情況下,編寫生產工藝文件,就是首先按流程圖的要求,對整個過程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流程勾畫,流程圖要細分到什么樣的標準?這也是人們常以界定的事,但通常都是以確定成一個工位(或工序)的工作量而定。對于流水生產線的工位(或工序)通常配合還要做一個生產線的布線(Layout)文件,用以平衡生產線的工作量, 如果不是流水生產線,一般以一個工位操作的材料不要超過6種(個人經驗),如果超過,工作量或者操作的復雜程序就提高了,那么工藝的合理性就會降低。工位的工藝卡片,就是按流程中的工位進行一對一地編寫,一個工位一般是一張工藝卡(必要時配上圖片說明,或附件),每張卡片上的產品型號、產品版本、文件編號、工位名稱和前后工位的名稱都要與流程圖相對應,但是每張工藝卡片的版本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因為每張工藝卡可都存在內容變更的可能(主要是操作方法),也有可能是相關聯的幾張卡片都有變更。
如果要使工藝文件真正行之有效,是需要經過初稿---驗證---優化---最終定型,所以也是有專人編寫,專人審核,專人批準,當然在編寫審批的過程中難免少不了一些要為改進提供參考的問題記錄及解決辦法建議的表單產生。
如果編寫在設計階段為編寫生產工藝輸出的工藝性文件,可以簡單一些,或不按產品(或整機系統)的安裝順序來編寫,可以是按各自學科的內容來編寫,按功能模塊來編寫,因為絕大多數的設計人員對于生產過程的邏輯合理性的考究水平是比較底下的。也正因為如此有很多公司在建立開發團隊時,就安排一個生產工藝人員,在團隊中指導設計人員輸出的工藝性指導文件對生產邏輯過程的合理性,也有更直接就讓生產工藝人員直接就在設計完成輸出生產工藝文件而省略了設計輸出工藝這一塊(個人認為:這種工作方法推行難度大,工藝文件的工作量大,而又要在較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地寫出來,合理性肯定大大降低,就成了為寫文件而寫文件,實質性的作用大打折扣)。總之工藝文件的編寫技術,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的。
其它文件
過程失效模式與分析(FMEA,研發的為DFMEA,生產制造的PFMEA);控制計劃(Control Plan),生產布局(Layout),操作人員工藝培訓記錄表,生產首件確認記錄表,工藝更新改進臨時記錄,生產質量不良記錄與分析,原材料檢驗記錄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