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源的簡單檢測方法
為了避免“大災之后有大疫”的情況發生,水污染防治和飲水安全問題是應急防范工作重點,應突出抓好分散式飲用水源和災民集中居住區飲用水源地水質的監測工作。科學制定水質監測預警方案,合理調配環境監測力量,加密監測頻次,密切注意水質變化,嚴密監控水污染源,及時消除污染隱患,采取聯防聯控措施,把水污染威脅消除在萌芽返或睜狀態,切實保障災區群眾用水安全。 (1) 水質狀況快速監測技術方案 參照美國水持續發展中心的應急監測計劃,提出以下的三級應急監測設計,通過三級監測,可以對地震災區水體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毒性進行快速鑒定: 第一級:定性有無毒性,團逗時間要求快,幾分鐘、15-30分鐘、最長1小時,采用廣譜的水質檢測方法定性分析,初步分類并確定毒性的強度; 第二級:毒性分類,一天內完成,并通過基因擴增PCR、酶聯免疫ELISA、發光菌檢測等方法,確認毒性物質的種類是生物毒性、有機物污染中的有機磷、聚酯類、有機氯、重金屬等; 第三級:準確定性,精確定量。 地震后可能引發的次生水災害與水污染,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它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都是突然發生、來勢兇猛,在瞬時或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人民的生命和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其中第一級監測應該由災民或村民(社區)中臨時培訓的技術人員通過快速測試手段實時獲得監測結果,以實現對災區各種水體開展大范圍的現場采樣和測試,初步判斷污染物的類別、濃度、污染程度以及水源是否可以飲用或使用,并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監測結果,為應急指揮部門實施第二級和第三級監測,盡快掌握可做臨時供水水源的有關情況,及時發布水質污染報告,限制災區人畜對污染水體的接觸,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和決策提供依據。 (2) 水質狀況快速監測技術方法 地震后,建筑物與環境普遍遭受破壞,廁所倒塌,糞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積、下水道堵塞、尸體腐化等,都能污染水源,導致飲水水質衛生條件惡化。目前,水質快速測試盒采用目視比色法或數滴法進行測量,可實現水中重金屬、營養鹽、耗氧有機物、微生物、pH值等指標的快速檢測,操做快速方便,分析費用低,適用于災后水質的快速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1)水質快速檢測試劑 封裝試劑是最簡單的水質檢測工具,目前使用該方法可測量項目包括:銀、鋁、砷、金、6價鉻、總鉻、銅、鐵、鎳、錳、硼、鎂、鈣、COD、氯化物、殘留氯、二氧化氯、游離氰、游離氟、過氧化氫、肼、氨、亞硝酸、硝酸、磷酸、硫化物、二氧化硅、亞硫酸、硬度、氮、鋅、PH等。 該方法將試劑封裝在聚乙烯管中,用簡單的操作即可測定選測項目的濃度,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圖所示:
圖9.3.1 ①拔出管子頭部的線。 ②使孔朝上,用手牢牢捏住管子下半部,排出上部空氣。 ③保持圖2的捏住管子的狀態,將洞插入專用杯,松開手指,吸入被測水(檢測的水是管的一半) ④輕輕震搖5-6次,在指定的時間吸入的被測水的變色與標準色卡進行比較,查找相同或相似顏色,該處所示的數值即漏歲為所測水質的濃度值。 2)微生物快速檢測試紙 在衛生管理方面要用法定的方法進行必要地細菌檢查,必須要有高質量的設備和器具及技術;而使用菌類快速檢測試紙只要將試紙放于被測水中,即使沒有專門知識和檢查設備也能簡單使用,故可實用于食品中毒的預防和管理。 可檢測的菌類包括:大腸菌、葡萄球菌、一般細菌、腸炎弧菌等。 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①打開封口從袋中抽出試紙; ②只要拿著折疊線上部將其浸入檢測水中; ③放回原來地乙烯樹脂袋,從折疊線處折斷; ④排出其中地空氣后關上封口; ⑤放入35~37℃的規定容器中進行24小時培養。
PH紙 那個很管用,有顏色對比
用身上的銀制品飾物放進水里,如果是變黑色的話,那說明水里有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