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于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業人員共計7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9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人、高級工程師15人、工程師29人、助理工程師21人),其他人員6人(見表)。
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表
從左至右:站長兼黨委書記張安京、副站長張新華、常務副站長兼總工程師葉超、副站長劉文臣
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990年10月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水文地質總站。2003年北京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北京市地下水質、水位動態和地面沉降的監測、評價、預報工作;承擔水資源量計算,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監測、分析等具體工作;承擔地下水人工排水和回灌的技術性工作,開展有關開發利用以及技術交流與合作工作;負責北京市地質中心實驗室的管理工作。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目前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主要在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開展監測工作。總站監測網主要有地下水水位監測網、地下水水質監測網和地面沉降監測網站預警預報系統。
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地下水水位監測覆蓋面積6528km2,監測點總數580個(含國家級40個、市級540個,其中,專門監測點180個)。監測方法為自動和人工監測相結合(自動監測點145個、人工監測點435個)。監測頻率為自動監測孔每孔每天監測1次,人工監測孔每月進行6次監測。
地下水水質監測始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地下水水質監測點320個(其中,國家級40個、市級280個)。監測頻率為每年枯、豐水期各監測1次。每年提交地下水水質現狀簡報和年度報告。為了今后能夠從平面上、垂向上即空間上系統地對地下水水質進行“立體分層”監測,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正在實施“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程”,主要是建立2個網絡,即“平原區1:5萬的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和“污染源監控網絡”,為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定期發布地下水環境質量信息提供技術支持,為強化水污染源和水環境管理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北京市2002年開始建設“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網站預警預報系統”,建成了基本覆蓋北京市地面沉降區的監測系統。該監測系統包含地面沉降監測站網、地面沉降專門監測網、地面沉降GPS監測網和地面沉降地下水動態監測網4部分。其中,地面沉降監測站網主要包括天竺、王四營、來廣營、八仙莊、平各莊、張家灣,以及榆垡7個地面沉降專門監測站,站內設置基巖標、分層標、孔隙水壓力孔、地下水動態觀測井,以及常規氣象監測站等監測裝置與設備;地面沉降專門監測網包括100個地面沉降專門監測點、100個GPS與沉降專門監測一體點和借用約200個監測點;地面沉降GPS監測網包括1個基準站、2個連續觀測站和111個GPS觀測墩;地面沉降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包括約85眼潛水井和230眼承壓水井。
天竺地面沉降監測中心
北京市地裂縫監測點1個,位于順義區高麗營鎮西王路村。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裝(設)備主要包括:監測儀器、測量儀器、化驗儀器、計算機及繪圖軟件、激光打印機、交通設備等。
Diver水位自動監測儀和自動傳輸裝置
XY-2水文多參數遙測系統
水位自動監測儀共有145臺(其中,Diver自動水位監測儀123臺、XY-2型水位監測儀22臺),每日采集數據并傳輸1次。
地面沉降監測儀器用于基巖標、分層標測量的JS型CCD靜力水準儀55套,孔隙壓力傳感器BGK-4500S(北京基康)16套,水位傳感器(差壓通氣型)MPM426W(中美麥克)37臺,GPS天寶儀器1臺。
自動孔隙水測壓標
多通道振弦信號采集儀
運輸車輛6臺。中心實驗室1個。
目前,地質環境監測設備、儀器運行基本正常,數據傳輸準確及時,數據處理精確先進,實驗室測試結果科學可靠。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北京市地下水動態監測內部數據庫已經建成,庫內包括水位、水質監測孔的基本情況(監測孔類型、井孔結構、經緯坐標、孔口標高、地面標高)和歷年監測數據。
地面沉降數據傳輸為光纖和微波傳輸,保證了數據傳輸的速度和安全。專門編制了“地面沉降網絡服務器軟件”和“地面沉降監測系統客戶端數據處理軟件”。由地面沉降網絡服務器將采集的監測數據通過寬帶網絡傳回監測中心站,再用“地面沉降監測系統客戶端數據處理軟件”處理原始數據,實現原始數據文件入庫形成原始數據庫,由原始庫數據根據各傳感器的計算公式計算出所需物理量的成果庫數據,并對觀測成果數據進行圖件繪制。
地面沉降數據傳輸及可視化系統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一)每年提交的主要監測成果
通過網絡每月向社會發布地下水水情月報,3月中旬發布枯水期地下水水情預報,10月中旬發布豐水期地下水水情簡報;定期提交北京市平原區年度地下水污染監測報告、年度地下水變化量報告及年度地下水回灌報告;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地面沉降季度監測報告、年度監測研究成果報告。
(二)完成的其他項目
1.“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北京示范區工程”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的示范研究項目之一,主要任務是:①引進30套地下水自動監測儀,調整與優化北京平原地下水監測網;②引進荷蘭地下水信息系統REGIS,合作開發REGIS CHINA;③引進地下水模型系統GMS5.0(含MODFLOW/MT3D),合作建立北京平原區孔隙水區域地下水模型,為地下水人工補給和地下水開發提供最優方案。
2.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和環境調查評價項目。該項目查明了工作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環境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及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并進行了地下水系統劃分。對平原區和山區地下水資源進行了計算和評價;客觀評價了地下水環境以及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狀況;研究地下水防護條件,并進行脆弱性分區。基于組件技術和面向對象技術,開發了具有數據管理、信息查詢、空間分析、輔助決策,以及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分析等多項功能的“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空間分析系統”。
3.北京市多參數立體地質調查項目。圍繞首都發展所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地質問題,綜合運用現代勘查技術,開展了北京市轄區淺層地質結構、活動斷裂及地面沉降、表層巖土體地球化學背景及污染狀況調查,獲取了城市規劃發展的綜合地學信息;建立了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數據管理與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及社會公眾信息需求提供服務;同時,優先開展奧運場館規劃區大比例尺多參數立體地質調查,為奧運場館的規劃與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政府決策和應急指揮搭建可視化平臺。
六、法制建設
為保障監測的制度化和長期化,保證監測設施長期、有效地使用,避免政府投資浪費,曾向北京市人大提交了《北京市地勘部門監測設施損壞情況報告》,并將地下水環境監測設施的立法保護納入到正在編制的“北京市水污染保護條例”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