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監測的對象有哪些?
對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海洋等水體的環境 質量的監視、測量、評價和預報,以掌握水環境質量 的現狀、變化及其原因,為有效地控制污染,保護和 合理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水環境質量的好壞 是水體中水層、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各部分質量優劣 的綜合體現。作為水環境這一整體而言,其中的雜 質(污染物質)會由于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因 素的變化而導致在水層、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各部分中發生遷移、轉化并重新分布,因此水環境監測應包 括對水體中水質、底泥和水生生物的物理學、化學和 生物學性質的監測。
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水質的監 測是最普遍、最經常和最頻繁進行的。此外,對城鎮
基礎設施與城市環境監測來說,水質監測的對象除 對城市周圍的天然水體外,也應包括對工農業和生 活用水、廢水以及給水和廢水處理過程中水質的監 測。
水環境監測項目數量繁多,性質各異,大體上可 分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三類。 物理的監測 項目有水溫、密度、黏度等;化學的監測項目有pH、 酸度、堿度、硬度、各種陽離子、各種陰離子、各種有 機物、化學需氧量(COD)、生物化學需氧量(BOD)、 氧化還原電位(ORP)等;生物學的監測項目有細菌 總數、大腸菌群、生物多樣性指數等。
除某些監測項 目(如水溫)必須在原位或現場測定外,大多數項目 均需采集水樣后到實驗室作分析測定。 水樣必須有 代表性,能真實反映實際水質狀況。水環境監測的 方法很多,不同的監測項目有不同的方法,甚至同一 監測項目也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一定 的適用范圍。
常用的水環境監測的方法可分為物理 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大類,具體方法有重量法、容 量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熒光光度法、電化學分 析法、離子色譜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 法、液相色譜法、紅外分光光度法、色譜-質譜聯用儀 器法等。
近代儀器分析技術(如X射線熒光光譜 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電子能譜 法、核磁共振儀、拉曼光譜儀、激光微探針質譜儀等) 和遙測、遙感技術等的發展和應用也促進了水環境 監測朝著更準確、更靈敏、更快速、更自動化的方向 發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