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監測必測項目包括哪幾項?
大氣環境監測必測項目包括:二氧化硫濃度,氮氧化物濃度,飄塵,PM2.5,PM10,臭氧等。
包括SO2、NO2、O3、CO和總懸浮顆粒物,其中總懸浮顆粒物主要是指PM10和PM2.5。博測環境的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組合了多種監測技術和儀器,自動監測SO2、NO2、O3、CO、PM10和PM2.5,適用于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對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
大氣環境監測的監測項目
大氣污染物按其存在狀態分為粒子狀污染物和分子狀污染物(亦稱氣態污染物)兩大類。根據污染物的存在狀態,大氣污染監測項目也分粒狀污染物監測和氣態污染物監測兩大監測項目。其中,粒狀污染物監測又分總懸浮微粒監測、飄塵監測、降塵監測和粒狀污染物成分監測;氣態污染物監測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化碳、光化學氧化劑(O3)、、氟化氫、總烴等。總之大氣環境監測的監測項目是相當多的,上面只列舉了其中的―部分。即使這―部分,也不是任何單位在任何―次監測工作中,都要進行監測。中國在《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中,只對總懸浮微粒、飄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氧化碳和光化學氧化劑六個項目的限值作了規定,其中飄塵作為參考標準。實際上,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總懸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項是必測項目,其他項目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監測目的進行選擇。 在監測范圍內,污染源較多而且很分散時,用此法布設采樣點。將整個監測區域畫成方形網格,在網格線的結點或方格的中心布設采樣點,點的數目和間距要根據人力、物力和實際情況決定。同心圓布點法 有多個較集中的污染源,調查污染源周圍各個方向和距離的污染情況時,以污染源為中心,在地面上畫出若干個同心圓,再從圓心向周圍引出若干條輻射線,同心圓的間距越向外越大例如4:10:20:40,在每個圓上分別設幾個采樣點。 將要監測的區域按工業區、居民區、商業區、交通樞紐、文化區、公園等分成若干個功能區,各功能區布設―定數量的監測點。在實際大氣環境監測中,上述幾種布點方法的使用,往往以―種方法為主,再用其他方法作必要的調整,以便采樣點的布設更具有代表性。此外,布點時還應注意:(1)在交通頻繁地方布點時,點的位置應離開道路邊緣l5~30m;(2)所有采樣點都應避開林地、高墻等明顯的障礙物;(3)在高大建筑物下風側布點時,點與建筑物的距離為建筑物高度的10倍,無條件時至少要保持2倍以上。 當待測物在大氣中的濃度較低或分析方法的靈敏度不夠高時,要使用濃縮采樣法采集氣樣。使用最廣的濃縮采樣法有過濾法或溶液吸收法。(1)過濾法。此法用于粒子狀污染物的采集。采樣時,將濾紙或有機濾膜夾持在專用的采樣頭上,將采樣頭與流量計、抽氣泵連接。啟動抽氣泵后,氣體分子透過濾紙(或濾膜)經流量計計量,再經抽氣泵外排,粒狀物則被阻留在濾紙或濾膜上,抽氣時間越長,濾紙上阻留的粒狀物也越多。(2)溶液吸收法。多用于分子狀或蒸氣污染物采集,捕集待測物質的儀器為吸收管,吸收管中盛有能與待測物質發生作用的吸收液,將吸收管與流量計和抽氣泵連接。啟動抽氣泵,當大氣以氣泡形式通過盛有吸收管的吸收液時,在氣―液界面上,發生待測氣體的溶解作用或與吸收液的化學反應,使待測物留在吸收液中。與此同時,氣泡內的分子因本身的熱運動而迅速擴散到氣泡表面,繼續發生溶解作用或化學反應,如此繼續下去,即完成待測物的吸收過程。顯然,通氣時間越長,吸收液中待測物的濃度就越大,因此,采樣過程就是被測物的濃縮過程。濃縮采樣法除過濾法和溶液吸收法外,還有固體采樣管阻留法、低溫冷凝法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