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未突變能不能服用靶向藥呢?
EGFR陰性,有沒有可能口服靶向藥物有效?
2016年整理過這樣的數據,當時為什么專門整理這樣的數據呢,因為工作之中發現有些人明明EGFR陰性,但是口服靶向藥物效果很好,雖然這樣的病例很少,但是確實有。
收集的EGFR陰性的肺癌數據里,有108名患者后線口服過第一代靶向藥物。總體數據結果看,EGFR陰性吃靶向藥物效果比化療差。但這里面竟然有10個病人口服靶向效果很好,而且有一個規律,這10個人中有9個都是不吸煙的。
分析一下為什么有一小部分EGFR陰性肺癌口服靶向藥物有效呢?
我們國內在11年至17年檢測EGFR基因的方法絕大多數是ARMS法,但是這種方法只能檢測出29種組合的常見EGFR突變,而對于其他如R831H等很罕見突變是檢測不出來的。
此外,有些患者外周血檢測EGFR基因陰性,他口服靶向藥物也可能會有效,因為外周血檢測敏感度只有組織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不一定很準確。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明確:如果組織檢測出來EGFR陰性,首先是不能考慮用特羅凱、凱美納等靶向藥物的。因為總體來說效果肯定不如化療。但是如果化療、免疫或者安羅替尼均失效時,可以嘗試一下,尤其是過去不曾吸煙的,可能給你帶來希望。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細胞檢測與分離技術方向,今后是否還有研究潛質?
對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捕獲及再培養
傳統的研究方法無法滿足高通量的需求, 且大多是單因素檢測, 難以綜合考慮細胞基質、濃度梯度等多參數對細胞遷移的影響. 而微流控芯片具有集成度高、靈敏度高、高通量、試劑消耗少等優勢, 快速實現大規模分析。
微流控芯片技術集樣本預處理和分析于一體,將原本需要一個綜合實驗室才能完成的工作簡化到微小的芯片上,檢測過程可實現自動化,其核心原理是將硅、玻璃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通過微加工,制作出不同結構、不同尺寸微米量級的管道,用于細胞分選。捕獲和富集是CTCs技術的關鍵所在,目前已經開發了多種用于CTCs捕獲或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平臺,綜合了細胞分離的多種機制,包括磁力、親和色譜、尺寸和(或)基于可變形性、介電電泳的機制等。另外微流控芯片還可富集純化活的CTCs,這有益于下游的生物學分析。
另一方面芯片中微米級的通道結構可精確控制物質濃度梯度和微流體, 調節溶液溫度和pH等細胞微環境要素, 更真實模擬細胞體內生長微環境, 并完成實時監測.因此微流控芯片在腫瘤侵襲和遷移機制研究中的應用有助于深入了解轉移過程,并可以鑒定到有意義的治療靶標,為臨床診斷和治療奠定基礎
做的很多的包括我們課題組之前也在做的是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二維細胞遷移平臺,而目前更多的是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三維細胞侵襲和遷移模型,重點在于如何使細胞遷移受工程腫瘤微環境的影響,醫學相關性被理解,腫瘤微環境如何促進或抑制癌癥。在物理環境影響下癌細胞遷移的關鍵由微工程技術控制,隨后是物理化學的多重因素,這些因素代表了腫瘤環境的復雜性。不斷認識癌細胞,不僅相互溝通,而且與腫瘤相關細胞如血管,成纖維細胞,和免疫細胞,也與非細胞成分,它遵循腫瘤細胞運動微環境,特別是通過癌細胞侵入細胞外基質和細胞的轉移其他組織,與惡性腫瘤相關的死亡率密切相關。前沿的醫學相關性研究在微型器件中實現,例如基于細胞分析的單細胞分選遷移行為,可能有助于基于細胞遷移表型的個性化診斷。此外,敦促發展理論和數字理解的單一或集體細胞遷移,為在微型工程平臺獲得癌癥轉移和治療策略提供新見解。
近年來CTCs檢測技術大量涌現,但大多處于研發階段,尚未應用于臨床,缺乏大規模臨床驗證。多數微流控技術是對CTCs的富集,研究單個CTC的相關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通
過對外周循環單個腫瘤細胞進行測序,探索腫瘤基因組及相應的基因突變,能加深人們對腫瘤異質性、疾病進展和轉移的理解,從而為腫瘤診斷和個體化治療提供新的思路。隨著微流控相關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指日可待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