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對客觀發展的認識?
若說詩人中誰最豁達,你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蘇軾,畢竟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但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一位豁達的詩人,他的詩家喻戶曉,連毛主席都對他推崇備至,他就是“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詩文俱佳,更是一代哲學家,著有《天論》,主要闡述唯物主義思想,強調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反對迷信。因此,毛主席也對他推崇備至。他也因為這種哲學思想,形成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
劉禹錫的豁達,從他家喻戶曉的詩中,我們可以得知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是劉禹錫三十四歲時被貶朗州所作,不同于詩人的一貫作風,他不傷春悲秋,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看到的是秋天的熱情似火,堪比春天的生機勃勃。萬里晴空,振翅高飛的鶴,既打破了秋天的悲寂寥,更是詩人的志氣,擁有這份志氣,沖向碧霄,便不會感到被貶生活的寂寥。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多年后,回洛陽的途中偶遇白居易時,兩人在宴會上相互贈詩所作。當時白居易在宴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詩中最后一句說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以此來為劉禹錫抱不平。
的確,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所花的時間太多太多,劉禹錫能有幾個二十三年?但他并沒有頹靡傷感,而是以沉舟、病樹自喻,反而以此勸慰白居易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蹉跎歲月而感慨,這是一種多么豁達的人生態度呀!
也正是這次和白居易的相遇,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詩文至交,把酒作詩,直至晚年。奈何歲月不饒人,他們晚年均患有眼疾、足疾,行動、看書都很不便,同病相憐!白居易則產生了消極的念頭,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劉禹錫看到這首詩后,便寫了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詩的最后一句寫道,“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贊同老友看法的同時,不忘鼓勵老友,雖然我們已是晚上的太陽,但它的霞光照樣可以映紅了天。
身為詩人,又是哲學家的劉禹錫,無論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還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等,都極富有哲理,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