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公里高空有大氣嗎? 高空和地面,哪里大氣壓更高?
一、400公里高空有大氣嗎?
400公里高有大氣但密度很低。
按照溫度的變化規律,大氣層一共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
地球的大氣層外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邊界,并不會在到達某個高度之后突然進入太空,大氣層的密度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不斷減少,最后變得非常低,但不會是零。
例如在100km的高大氣密度約為地面的200萬分之一,在200km的高空上大氣的密度就只有地面的百億分之一了,超過300千米之后,大氣的密度會低于地面密度的千億分之一。
在超過300千米的高空當然也能檢測到大氣層,只是密度非常低,甚至在10000千米的高空也是能檢測到大氣分子的,只是在那個高度大氣分子和太陽風吹出的粒子已經融為一體很難區分了。
二、高空和地面,哪里大氣壓更高?
氣壓全稱是大氣壓強.氣壓是指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柱的重力除以對應受力面積,所得的結果.在任意地點,從地面往高空去,越往上去,壓在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柱越短,空氣柱對應的重力越小,最終的氣壓就越小了.因此不管高空、地面的氣壓名稱是高壓還是低壓,近地面的氣壓值總是高于高空.而“高壓”、“低壓”的稱呼是相對于同一平面的氣壓中心而言的.這樣在分析空間中不同地點氣壓值大小關系時,要先看海拔,再分析高低壓——垂直方向上,高空氣壓值大于近地面氣壓值;水平方向上,高壓氣壓值大于低壓氣壓值.
三、地理高空大氣范圍在多少米?
高層大氣 地球大氣開始電離(約60千米)以上的大氣區域.對于高層大氣起始高度的劃分不盡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氣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為高層大氣下限,也有人把中間層頂(約80千米)以上的大氣區域稱為高層大氣.
四、五萬米高空出大氣層了嗎?
五萬米高空是平流層。
對流層
12km左右(赤道地區18~19km,極地地區8~10km)
貼近地面的最低層,是大氣中最活躍、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層。我們常見的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就發生在這一層。該層中溫度隨高度的升高逐漸降低。
平流層
該層大氣主要以平流運動為主,有利于高空飛行,飛機一般在這一層中飛行;另外,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的有害輻射。該層中溫度隨高度迅速增高。
中間層
大氣層的中間層,進入大氣的流星體大部分在中間層燃盡。該層溫度隨高度的升高逐漸降低。
從80km到約500km稱為熱層。這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熱層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爾會出現銀白并微帶青色的夜光云。
熱層以上的大氣層稱為逃逸層。這層空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發生電離;使質子的含量大大超過中性氫原子的含量。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稱為外大氣層。由于空氣受地心引力極小,氣體及微粒可以從這層飛出地球致力場進入太空。逃逸層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該層的上界在哪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實際上地球大氣與星際空間并沒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層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如果大氣層消失,地球水份將會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生命便會枯竭,地球就會跟月球、火星一樣,只剩下一塊巖石。因為有了大氣層,鎖住了氧氣的泄漏;因為有了大氣層,將流星隕石阻擋在大氣層外或將它們燒毀在大氣層中。所以,世界萬物因氣而生,因氣而命,因氣而形,因氣而動。
如果大氣層消失,地球水份將會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生命便會枯竭,地球就會跟月球一樣,只剩下一塊巖石。因為有了大氣層,使地球溫暖舒適;因為有了大氣層,它將流星隕石阻擋在大氣層外或將它們燒毀在大氣層中,為地球擋住大多數流星隕石的襲擊。
五、36000米高空在大氣層哪個階段?
36000米高空在大氣層的平流層。大氣層自下而上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三層。對流層高度平均12千米,低緯度對流層高度17—18千米,中緯度對流層高度10—12千米,高緯度對流層高度8—9千米。平流層高度自對流層頂到50千米處,所以說36000千米(即36千米)在平流層。
六、100000米高空的大氣壓是多少?
100000米高空的大氣壓是2.64毫米高的水銀柱。
因為:1.氣壓強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規律是,大約每升高12米,大氣壓強降低1毫米汞柱高,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100000米高空的大氣壓強約為2.64KPa。
2.一個標準大氣壓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的重量,它相當于一平方厘米面積上承受1.0336公斤重的大氣壓力。國際上統一規定用"百帕"作為氣壓單位。經過換算: 一個標準大氣壓=1013百帕(毫巴)。 深圳市的年平均氣壓為1009.8百帕。
七、九千八百米高空是哪個大氣層?
大氣分層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1、對流層
對流層是地球大氣中最低的一層。云、霧、雨雪等主要大氣現象都出現在此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對流層主要是從地面得到熱量,因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層
在平流層內,隨著高度的增高,氣溫最初保持不變或微有上升。平流層這種氣溫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溫度影響很小,特別是存在著大量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有關。
3、中間層
自平流層頂到80km左右為中間層。該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當強烈的垂直運動。
4、暖層
暖層它位于中間層頂以上。該層中,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這是由于波長小于0.175μm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中的大氣物質所吸收的緣故。
5、散逸層
這是大氣的最高層,又稱外層。這一層中氣溫隨高度增加很少變化。由于溫度高,空氣粒子運動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較遠,地心引力較小,所以這一層的主要特點是大氣粒子經常散逸至星際空間,本層是大氣圈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地帶
八、400千米高空大氣密度多少?
在400千米的高空大氣密度為零。
因為在200~300千米處大氣層中空氣已經非常稀薄,空氣密度幾乎為零,如果再上升到400公里處時,這里應該是絕對的真空,所以空氣密度為零。
人造地球衛星主要是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飛行,空氣阻力為零。
九、大氣層一般指多少米的高空?
大氣層一般指離地球表面100公里之內的空氣層。1.根據國際標準大氣模型,大氣層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從地球表面向上分別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頂層、外部層這5層,其中平流層高度為100公里以下,大氣層一般指平流層以下的空氣層。2.值得注意的是,大氣層的高度并不存在一個固定值,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天氣、氣候、地形等都可能對大氣層的表現產生影響,因此這個高度值也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
十、10km高空的大氣壓強是多少?
很小,可忽略不計。
在海拔3000m之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約減小100Pa,每上升12m大氣壓強約減小1mmHg。也就是說每升1Km,氣壓下降10Kpa。
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于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所受到的重力。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它的存在
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