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作用有哪些?
據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各種預警系統在我國減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氣象局、區域氣象中心、省氣象臺等2600個氣象臺站形成了全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系統,利用以計算機為主要手段的實時業務系統、衛星云圖接收處理系統、數字化天氣雷達和甚高頻電話輔助通信網等先進技術,在全國建起了一個廣泛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網。900多個綜合和單項臺站組成的地震檢測網以及“各種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響應系統”、“大區域遙測臺網聯網”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國地震重點檢測防御區的監測預報和震情信息反應能力。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四個預報區臺、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組成的檢測預報系統,對風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災害每天進行動態的監測、預報。此外,現有的3500多個水文站、1300個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實時信息采集傳輸系統和接收處理系統,洪水預報和調度計算系統。這些系統對迅速預測1991年、1998年洪澇災情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我國災害監測預警網已“網”遍全國,地震、海洋、氣象、水文等監測網每天將各種信息實時傳輸到后方處理中心。記者從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了解到,我國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氣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質災害的監測、分析、預報系統,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預警網絡。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1日發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在首個防災減災日前夕發布的一份具有特殊意義的白皮書。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發表這份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減災事業取得的成就,明確未來幾年中國減災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是用實際行動告慰那些在災難中逝去的同胞。白皮書有哪些亮點?中國的減災行動將去向何方?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發表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防災減災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折疊更加關注民生史培軍介紹說,白皮書從內容上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對我國自然災害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其次,列出防災減災的成就和存在的薄弱環節;最后,提出了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防災減災行動指南。史培軍指出,在過去的5年里,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高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重視推動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建立了以國家減災委為核心的各級部門組成的綜合運作體系,基本形成了國家防災減災行動規劃,巨災檢測體系和物資儲備體系都已初步建立。他認為,這份白皮書首要的亮點就是高度關注民生,集中體現在更加強調高風險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減災工作建設。防災減災,最大的盲區在于那些既地處高風險帶又相對貧困的地區。史培軍表示。為此,白皮書特別強調,我國近年來實施了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同時注重提高農村居民住房的抗災能力建設。折疊貼近百姓在史培軍看來,《中國的減災行動》是一份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白皮書,最突出的一個亮點是提出加強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白皮書指出,完善城鄉社區災害應急預案,組織社區居民演練。完善城鄉社區減災基礎設施,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面開展城鄉民居減災安居工程建設。在多災易災的城鄉社區建設避難場所。建立災害信息員隊伍。加強城鄉社區居民家庭防災減災準備,建立應急狀態下社區弱勢群體保護機制。史培軍說: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公眾是防災減災行動的四大核心主體。其中,社區就代表著廣大基層。基層如果不安全,國家又怎能安全?史培軍認為,在大災來臨之際,國家雖然能夠充分調動全國上下的資源支援災區,但如果基層的設防水平太低,那么就會在防災工作中失掉先機,最終導致災害損毀率高、減災效益低。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減災的意識提高了,社區的設防水平才能跟上來。史培軍說,從另一個層面上看,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是我國提高設防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折疊聯動機制白皮書指出,在長期的減災救災實踐中,中國建立了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工作機制。中央政府構建了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災害信息發布機制、救災應急物資儲備機制、災情預警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重大災害搶險救災聯動協調機制和災害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史培軍表示,面對自然災害,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性顯得至關重要。據他介紹,目前我國的綜合減災行動分為四部分:第一是安全建設,安監部門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第二是覆蓋全國的救災救濟工作,也就是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門監督;第三是應急管理工作體系;第四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巨災風險轉移機制,也就是建立巨災保險體系,分散巨災風險。史培軍說,與這幾項工作相配套的是三個軟工作:首先是教育科研體系的初步形成和完善,其次是信息傳播體系的建立,最后是建立災害的應急動員體系。史培軍認為,只有每個部門分工明確又環環相扣,在災害來臨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而隨著中國國力的顯著提高,在防災減災的道路上,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得更遠。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