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現狀是怎樣的
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事業實體,其本質在于不斷地揭示、保存藏品自身價值和最大可能地實現藏品社會價值的過程。博物館學不是一個孤立的科學領域。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多方面密切的聯系。這是博物館學的一個特點。在眾多類型的博物館中,遺址性博物館是其中一類。遺址博物館即是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密切聯系的產物,利用博物館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
一、遺址博物館的特征
1實物性
博物館必須具備一定的“物”即藏品,否則就不能成其為博物館。有價值的遺址就是遺址博物館的藏品,因此所有的工作必須圍繞著遺址進行。對遺址進行發掘、整理,搜集資料,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揭示遺址的內涵,從而判定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遺址的認識程度,影響著各項業務工作的水平,標志著博物館的學術地位。遺址博物館還要用科學的手段保護好遺址,研究價值的同時還要研究保護的方法,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實踐,得出科學的結論。再用研究的成果為社會教育和有關學科服務,這又是有意義的利用。遺址博物館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它們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循環往復,不斷發展。
2直觀性
與博物館實物性緊密聯系的特征是直觀性。博物館以組織陳列展覽,以實物例證向觀眾的多種感官,多渠道的輸送信息。把實物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比其他文字資料或圖像資料更容易使觀眾得到生動、具體、深刻的印象,因而更有利于加強觀眾的記憶,促進觀眾的思維和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手段,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可達到更好的認知性。也進一步豐富了博物館直觀性的特征。
3單一性
與博物館廣博性相對應,遺址博物館具有單一性。它的研究、陳列和社會教育自始至終是圍繞遺址這個單一主題進行的,它的藏品就是遺址,研究對象是遺址,展示的內容也是遺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不可移動性
遺址博物館是在發現了遺址后,通過發掘研究確認有價值,必須原地保留,才建立的博物館,位置是不可能選擇的,移動就會對遺址造成破壞,因此是不可移動的。
博物館的特征是博物館本質的反映。明確博物館的特征,便是確定對博物館給予估價的標準。掌握博物館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對博物館的認識,增強做好博物館的自覺性。
二、遺址博物館的功能
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博物館必須發揮它為社會所需要并為社會賦予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概括博物館的基本社會功能是收藏、研究、展示、教育。而對于遺址類博物館它的功能具有以下特殊性:
1遺址保護的特殊性
遺址是博物館的藏品,把它保護好,永久地留傳給后人是遺址博物館的主要職能。遺址包括墓葬、建筑遺跡等埋于地下,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即使損壞也是極其緩慢的,一旦出土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首先是和空氣接觸的氧化,許多東西一出土,立刻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例如漆器、絲織品等。因此必須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和手段。如何妥善保護好遺址,就必須對遺址的構成進行科學的分析,因此會涉及很多相關的學科。以水關遺址為例,就涉及到木材的保護,土遺址的保護,鐵器的保護,石材的保護,以及環境對文物的影響等。再用木材保護為例,這些木樁是不可移動的,不可以把木樁存放在庫房,必須在原地保留,以保護遺址的完整,現狀是木樁處于半裸落狀態,這樣的保護就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2遺址研究的特殊性
科學研究是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之一。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之一,反映著博物館水平的高低。
歷史文物可以證實、補充、訂正文字史料。例如金中都水關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金代水利設施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它的發掘與研究也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準確而具體的資料。比文獻記載準確、詳盡、豐富。正因為這樣,作為實物為歷史佐證,許多學者科學家都與博物館發生過密切的關系,許多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受益于博物館豐富的實物資料。
3遺址的展示
博物館的實物資料,是“前人勞動”的結晶,它又是經過博物館工作者的搜集、整理、鑒定、研究,才成為系統地、有價值的藏品,這同時蘊涵了博物館工作者的科學勞動。遺址的展示,即忠實原狀地將遺址展示在觀眾面前,通過博物館具備展示的手段將研究成果給予說明。所以,當把這些經過鑒定、研究的博物館實物資料提供給社會上的科研工作者使用時,它已經不是“前人勞動”的成果,而是博物館工作者與社會上科研工作者之間“今人協作”的一種形式。這種“協作”主要不是直接參與科研工作者的具體研究工作,而是向他們提供通過科學鑒定的藏品形式來實現的。這就為他們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博物館向社會提供實物資料,實際上是科學研究的前期工作。它直接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因此博物館是科學研究事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實物資料的基地。
三、遺址博物館現狀
在北京注冊的百余家博物館中,屬于遺址性博物館并具備一定規模的有七家,即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上宅遺址博物館、山戎遺址博物館和新開放的東方廣場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分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為世界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些遺址為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及歷史文化等提供了大量準確、詳實、豐富的珍貴實物資料。
這些遺址雖然具備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但是生存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是由博物館的特征決定的,其一:遺址性博物館不具備其他類型博物館的廣博性和多樣性,不能滿足多種類型觀眾的要求,體現在這些博物館上參觀人數寥寥。其二;遺址博物館的地點的不可選擇上,這些博物館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也是致使參觀人數少的原因。另外遺址博物館專業性強,也使許多不具備專業知識的觀眾敬而遠之。這些博物館生存發展都要靠國家的支持補助。
四、如何發揮遺址博物館的作用
綜合分析了遺址博物館的特征、功能和現狀,如何充分發揮遺址博物館的作用,值得博物館工作者研究探討。我只談一些在遺址性博物館工作一段時間后的體會。
1保護好遺址掌握第一手資料
保護好遺址是遺址類博物館的根本,是開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必須盡一切可能,借鑒相關科學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的手段把遺址保護好。以遼金城垣博物館為例,利用林科院木材研究所木材保護的研究成果對木樁進行保護;利用敦煌研究所的對土遺址保護的研究成果,對水關遺址內的土遺址進行保護。借鑒的同時要因地制宜進行科學分析,得出適合本遺址的科學保護方法,達到保護的目的。
2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功能推動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
首先是研究如何保護遺址,引發出一些有經驗的保護方法,監測保護遺址的環境參數,提供給以后發掘的類似項目,達到更好保護。其次,研究遺址本身,盡量全面、準確、詳實,以提供給社會研究人員最準確的資料,以推動相關領域科學的發展。遼金館這兩年在研究方面,一是借助社會上的科學力量,對遺址保護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動遼金史研究為中心任務,做北京地區遼金遺跡調查工作,做遼金史學論文目錄索引,以做好遼金史研究的基礎資料工作,充分發揮遺址博物館的研究功能。另外,進行和遺址有關領域的研究,相互促進,使之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3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博物館是社會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是公眾的社會大學。它與其他教育機構相配合,組成社會教育網,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普及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知識做出貢獻。博物館的教育對象是整個社會的廣大成員。博物館的教育不同于學校。學校是在確定的年限、對確定的對象進行教育。博物館則不同。遺址博物館則是以遺址為中心,立足于揭示本遺址的內涵,圍繞遺址由此向外擴展做相關領域的工作,以傳播相關領域的科學文化知識。從幼兒園兒童到老年人,從一般群眾到殘疾人,從團體觀眾到外國旅游者,博物館都為他們敞開大門,人們可以自由出入陳列室,通過參觀吸取科學文化知識。博物館不僅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教育方式也生動形象。博物館是一部立體的“百科書”,實物的“圖書館”。它的陳列又常常輔以音像、燈光等科技手段,使觀眾更便于受到較好的參觀效果,這些又都是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特有的優點。遺址博物館恰是運用博物館的這一功能傳達遺址文物所包涵的歷史文化科技信息。
4開展多種活動結合旅游宣傳博物館
根據以上分析的遺址博物館參觀人數少的現狀,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在宣傳方法上不能簡單地局限于一般的宣傳報道,而是要通過各種渠道采取搞多種活動,達到宣傳的目的。使人們通過參加了解活動的內容,知道博物館,并進一步了解博物館,同時也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另外還要結合旅游進行宣傳,開展旅游也是宣傳和發展的最佳途徑。例如遼金城垣博物館策劃的“一日走過三千年”的活動,就是通過一天參觀3000年前的西周琉璃河遺址、2000多年前的大葆臺西漢墓遺址和將近1000年的金中都水關遺址,了解北京城市發展的變遷。通過一天的旅游既傳播了歷史知識又宣傳了遺址博物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