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資料庫房智能化管理技術初探
張茜 于瑞洋 尤利娟 劉沫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智慧檔案館”是檔案館未來發展趨勢,檔案館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智能技術。本文重點論述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現狀及智能管理需求,闡述與地質資料庫房管理相關的智能技術,提出地質資料庫房智能化管理構想。
關鍵詞 地質資料庫房 智能化技術 智能管理
1 背景及意義
自2008年11月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將世界關注的焦點從“數字地球”引向了“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具體含義是將新一代IT技術充分應用在各行各業中,把感應器嵌入電網、鐵路、橋梁等各種物體中,并且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已有的“物聯網”進行整合。通過這些技術使得人類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來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智慧”的狀態。由此可見,“智慧地球”實際上就是建立在GIS、網絡技術及可視化技術上的數字地球與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和云計算技術相結合,從而使網上數字化信息與人類社會和物理系統關聯起來,變“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為“秀才不出門,能做天下事”。數字地球是智慧地球的基礎,智慧地球是數字地球發展的延伸和方向。在這個大背景下,檔案部門的數字檔案館實現了社會各主體、各類型的檔案資源共享與遠程利用,為智慧檔案館建設奠定了數據資源和智慧信息的發展基礎。在檔案庫房管理工作中引入物聯網、云計算、傳感器網絡等新技術,為檔案館從數字檔案館向智慧檔案館穩步發展,推動檔案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形成了一個較為統一的架構――“智慧檔案館=數字檔案館+物聯網+智慧化設備+智能館舍”。對此,作為地質資料檔案管理者在開展數字地質資料館建設的同時應該從本身實際出發開展物聯網、傳感器網絡等技術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以順應“智慧檔案館”發展趨勢。
2 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及現狀
2.1 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概述
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屬于地質資料業務管理范疇,是指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開展地質資料整理、保管和服務利用工作,目的是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公開及時性和保密性,實現地質資料規范化整理,有序的保管和信息共享,涉及了地質資料整理入庫、庫房管理和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等日常管理工作。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對象包括地質資料實體、地質資料信息及庫房。地質資料實體是指地質資料載體,包括紙質資料及資料盒、光盤、磁帶、實物標本等。地質資料信息是指記錄在各種載體上,反映地質工作的文字、圖及管理信息。地質資料庫房是按照檔案庫房管理標準配備庫房管理設施設備專門存放地質資料的場所。地質資料實體管理工作重心是地質資料實體的有序性與齊全性,主要包括有資料入庫核查、排架、取用資料清點歸架、資料盤點、資料出庫、銷毀等;地質資料信息管理工作重心是地質資料信息的可用性和使用便捷性,主要包括資料數據備份、檢索、調閱、檢查、修復工作;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重點是地質資料庫房安全性和保密性,主要包括對人員出入庫管理、溫濕度記錄與調控、庫房設施設備運行情況檢查與報修等工作,保證“十防”措施到位,庫房設施設備安全運行。
2.2 地質資料庫房信息化建設現狀
隨著地質工作的快速發展,地質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呈現載體多樣化,服務對象多元化。近年來,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加快了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推進館藏地質資料數字化、網絡化、共享化、現代化。首先,在要求匯交人匯交電子數據的同時,利用數字化掃描技術對館藏已有紙質和實物地質資料進行電子化處理,運用數據庫技術對案卷級和文件級信息進行采集,為地質資料數據檢索與社會化服務積累信息資源。其次,運用計算機網絡信息檢索技術擴大館藏地質資料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以滿足地質資料數據共享和遠程利用。再次,利用視頻監控系統、門禁系統、密集架系統、恒溫恒濕空調等現代設施設備,提高地質資料庫房現代化管理水平。但是,隨著地質資料的海量增長及保密性、重要性的加強,地質資料庫房管理工作力求摸清家底,為地質資料保管營造標準環境。但受人工管理為主,工作環節多且銜接不夠緊密,人工管理成本高、信息整合度低影響較大,需從技術、管理等各方面降低勞動成本,簡化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以利于地質資料事業可持續發展。
3 智能化技術
物聯網、傳感器網絡是當前的主流技術,在檔案庫房智能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與檔案管理有關的智能技術主要包括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三維技術、智能密集架系統、環境監控系統、門禁系統、消防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現簡要介紹如下。
3.1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俗稱電子標簽(英文縮寫RFID),它是基于無線技術的自動識別和數據獲取技術發展起來的。90年代以來,RFID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商業自動化、交通運輸控制管理、物流配送及倉儲管理、圖書館管理、文件檔案追蹤管理等眾多領域。具有唯一編碼,非接觸式批量讀寫、防沖突性、讀取速度快、數據加密可重復讀寫、壽命長、抗污損、耐磨等特征。電子標簽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被識別對象唯一標識、自動識別、檢索定位、快速盤點、實時跟蹤管理等。
3.2 可視化技術
可視化技術賦予人們一種仿真的、三維的并且具有實時交互的能力,使人能夠在三維圖形世界中直接對具有形體的信息進行操作,和計算機直接交流。這種技術可以把人和機器的力量以一種直覺而自然的方式加以統一,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
3.3 智能密集架系統
智能密集架系統是集手動、電動、電腦控制于一體的智能化網絡密集架,具有自動開合架、有序查找、網絡管理、排隊查找、燈光定位、煙霧報警、定時通風、恒溫恒濕、電路及控制系統故障自檢及信息反饋等功能,大大地提高了庫房檔案管理水平,實現對檔案排架遠程控制、準確定位,主動檢測檔案排架周邊環境并采取相應措施,主動反饋設備運行狀況等。
3.4 智能環境監控系統
環境監控系統基于集中管理監控模式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技術,可以自動監測記錄庫房溫度濕度、光強、空氣等,當出現異常時,設備出現故障時系統可以自動反饋故障信息。
3.5 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消防系統
這三項系統是集自動設別技術和現代化安全管理措施為一體的安全防范管理的有效措施,可實現門禁卡時段管理、防盜報警管理。視頻監控系統是被動地提供視頻畫面,更要求系統本身有足夠的智能,能夠識別不同的物體,發現監控畫面中的異常情況,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發出警報和提供有用信息,從而更加有效地協助安全人員處理危機,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誤報和漏報現象,成為應對襲擊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有力輔助工具。消防系統又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具有自動報警、聲光信息顯示、顯示火災發生部位等功能。
4 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構想
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以智能化技術和集成技術為核心,集基于電子標簽館藏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和智能密集架系統、門禁系統、溫濕度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消防系統等各系統為一體,在一個平臺上展示和擴展,實現對地質資料整理、入庫、檢索、調閱、出庫、銷毀等所有環節進行跟蹤定位、對每一個工作環節實行自動化管理;在網絡終端上實時查看庫房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和當前環境狀態,如溫度濕度情況、煙火預警情況,當發生異常時能夠實時通過應急通知平臺通知相關管理員,實現對資料庫房安全智能管理。具體表現如下:
4.1 地質資料智能檢索查詢
集電子標簽技術、數據庫技術、三維虛擬技術、密集架管理系統為一體,在地質資料實體借閱中可實現遠程網絡控制密集架的開合、移動、燈光定位,對地質資料實體進行及時精準定位。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中可為閱者提供可視化檢索查詢、閱讀。在地質資料庫房管理中,便于庫房管理人員以直觀方式了解庫房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做出正確的決策。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可使地質資料實體和信息查找定位簡單、快速,可視性強。
4.2 地質資料智能管理
基于電子標簽技術與密集架管理系統,可對入庫的地質資料實體進行快速準確的清點、登記入庫,并對入庫資料進行自動派位管理。對調閱、出庫、銷毀的地質資料進行自動識別,密集架主動打開存放位置。對地質資料進行快速盤點、錯架預警、盤點記錄和盤點提醒;對非授權出庫的地質資料進行報警,讓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靈活、精準、安全。
4.3 庫房環境智能監控管理
基于傳感器技術和可視化管理,可全天候地自動記錄庫房溫度濕度,當庫房溫度濕度超出規定值范圍時,可以聯動溫度濕度空調設備和通風設備進行調控,并以直觀的效果通知工作人員,使地質資料庫房管理更加高效與及時。
4.4 庫房安防智能管理
基于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消防系統和三維地圖,可實現對出入庫人員實行分時段和權限管理。當庫房出現異常情況時可以對重點區域圖像進行截取,并通知工作人員,使庫房安全管理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便于工作人員能夠以直觀方式及時發現排除隱患,保證庫房安全運行。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在全國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的廣泛應用與推廣,全國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積累了海量信息資源,在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服務取得了諸多成就。“智慧檔案館”理論研究與實踐及物聯網等智能技術應用推廣又為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此,本文以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工作需求為重心,對與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相關技術和功能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構想。該構想是集地質資料和庫房管理多個管理子系統為一體的智能管理平臺框架,全國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可結合自身管理需求構建適合館情的地質資料庫房智能管理系統,對地質資料庫房管理進行全程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真正實現地質資料庫房管理自動化、數字化、現代化,以順應“智慧檔案館”發展大趨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