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農村節能改造政策?
一、2021年北京農村節能改造政策?
保障對象范圍與保障方式
(一)保障對象范圍
“十四五”期間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的保障對象是具有本市農業戶籍的農村低保家庭、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低收入家庭。保障對象范圍可根據中央和本市有關政策要求適時調整。
(二)保障方式
保障一戶有一處安全住房,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解決保障對象住房安全:
1.改造安全。結合自身意愿,保障對象宅基地上無房的可選擇新建房屋解決住房安全;宅基地上住房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村住房安全性鑒定技術導則》經評定為C級或D級危房的,可選擇新建翻建或加固改造解決住房安全。
2.保障安全。保障對象有宅基地但沒有改造意愿的或沒有宅基地的,鼓勵鄉鎮、村通過集中建設村民公寓、村民住宅小區等方式,引導村民集中居住,實現戶有所居,村集體也可盤活農村閑置安全房屋,通過租賃、置換或入住養老院等其他方式解決保障對象住房安全。
強化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結果運用,及時將保障對象住房經評定為C級或D級的納入支持范圍。應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通過投工投勞和互助等方式降低改造成本。鼓勵運用當地建材,建設造價低、功能好的農房。鼓勵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
(一)建設標準
新建翻建、加固改造后的房屋應符合《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術導則》《農村民居建筑抗震設計施工規程》(DB11/T536)和8度抗震設防烈度要求。新建翻建房屋住宅屋頂和外墻傳熱系數K值不大于0.45W/(㎡·K);外窗傳熱系數K值不大于2.7W/(㎡·K)。沒有實施節能改造的,加固改造應同步實施節能改造,涉及的改造部位應滿足上述保溫性能要求。保溫材料防火等級不應低于B1級。
(二)資金補助標準
享受過抗震節能農宅新建翻建、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加固改造)、2017年以前(含2017年)農村危房改造拆除重建、2018-2020年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改造)政策的保障對象,不享受本次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政策;2018-2020年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住房安全的保障對象,仍可實施改造,但不享受本次市級補助資金。納入山區搬遷工程計劃的,可以由保障對象從本次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和山區搬遷政策中選擇一項適用。
市級財政按照差異化補助標準對各區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工作給予補助:對生態涵養區(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按照4.7萬元/戶的標準給予補助;對新城及副中心(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按照4.1萬元/戶的標準給予補助;對中心城區(朝陽、海淀、豐臺)按照3.4萬元/戶的標準給予補助。區級應積極安排補助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的補助力度,市區兩級財政補助原則上應達到6.8萬元/戶以上。對于實際投入低于6.8萬元的,區級可根據實際自行制定補助標準。各區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必要的住房評定費用、工程監督管理費用等相關工作經費由區級財政負責保障。
二、全國有幾個碳交易中心
全國共有九家,包括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1、北京環境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是集各類環境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平臺。
2、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是上海市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臺,也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平臺,目前已經成為全國規模和業務量最大的環境交易所之一。
3、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是一個利用市場化手段和金融創新方式促進節能減排的國際化交易平臺。
4、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是全國首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和深圳市范圍內唯一指定從事排放權交易的專業化平臺和服務性機構。
5、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碳所由廣州交易所集團獨資成立,致力于搭建“立足廣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第三方公共交易服務平臺,為企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提供規范的、具有信用保證的服務。
6、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介紹,省政府正式批復,由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作為發起單位,設立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7、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簡稱重慶聯交所,附掛“重慶市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中心”和“重慶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兩塊牌子,為重慶市國資委指定的重慶市唯一的國有產權交易及鑒證機構。
8、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經營范圍包括排放排污權交易、節能減排權益交易、碳交易、生態補償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項目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服務、環境資源項目投融資服務、低碳轉型和節能減排咨詢服務。
9、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對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的重要補充,是企業上市的預備市場,為未達到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透明、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渠道。
三、關于低碳生活的資料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下班時將飲水機關掉、停車等人時將車熄火……這些節能減排的細節,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無形中既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天在北京舉行科技周活動之一“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主題活動上,與會專家認為,現在人們對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都有著比較充分的認識,而如何在實際生活中付諸行動并堅持下去,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很多人圍在咨詢臺前,領取并填寫《北京市居民節能減排問卷調查表》。其中的一道題是“您平均每天的肉類食用量是多少”,很多人選擇了“5兩以上”?,F場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調查,成人每天的精肉消耗量50克左右就已足夠,糧食的生產過程同樣會產生很多二氧化碳,而產出1公斤肉,就要消耗大約10公斤糧食。可見,目前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既不健康,也不環保。
談到問題的原因,來自活動主辦單位北京環境科學學會的潘曙達理事長表示,現在人們對于節能環保的認識還是比較清楚的,而且在節水、節電等方面還有很多自己的發明創造。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持續堅持下去的人,卻并不是很多。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綠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盡量不開車,但在實際生活中,更多的人還是傾向于有車的方便。
參與活動的志愿者、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包中碧認為,人們沒有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不看重節省下的這點資源,比如我們常說的白熾燈換節能燈,雖然推廣普及起來意義重大,但對單個家庭而言,一個月節省下的幾塊錢電費,并不足以引起足夠重視;另一方面,現在對于節能減排的宣傳教育,更多地是號召人們具有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而缺乏對人們自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充分調動。
對于如何讓低碳生活走進千家萬戶,潘曙達說,政府推廣綠色社區是一個有效途徑。綠色社區在節能、節水、垃圾分類和綠化等方面都有著明確的標準,并經常進行環保的相關活動?,F在各地都有綠色社區,在綠色社區中,會形成節能減排的氛圍和環境,在提高人的自覺性的同時,對人們耗能和不環保行為也是一種約束;而且對周圍的社區和家庭也能起到榜樣帶動作用。另外,還要繼續加強相關方面的宣傳,提高人們對低碳環保的認識。
一些參加活動的志愿者表示,宣傳節能減排,不僅要讓人們了解低碳生活的意義,還要將低碳環保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人們知道低碳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比如我們都知道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保護許多樹木免于砍伐。但如果我們知道很多一次性筷子衛生狀況很差,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相信會有更多人不會再選擇一次性筷子。而每天走幾次樓梯,不僅減少電梯的能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身體。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