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污水處理過程中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簡述污水處理過程中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是)
一、簡述生物脫氮除磷機理?
生物脫氮除磷工作原理
從生物脫氮原理來講,主要可分為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三個層次。
是將污水中的蛋白氮、有機氮在好氧條件下,經氨化菌轉化為氨氮,此即氨化作用;
在硝酸菌作用下持續轉化為硝酸鹽氮,此即硝化作用;后,在缺氧條件下,經反硝化細菌作用之下,促使硝酸鹽氮還原為氮氣自污水中溢出,此即缺氧反硝化作用;經過上述三個層次配合,一個完整的脫氮循環過程即告形成。
二、生物脫氮原理?
生物脫氮是指在微生物的聯合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機氮及氨氮經過氨化作用、硝化反應、反硝化反應,最后轉化為氮氣的過程。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1)氨化反應:指含氮有機物在氨化功能菌的代謝下,經分解轉化為 NH4+的過程。含氮有機物在有分子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被相應的微生物所分解,釋放出氨。
(2)硝化反應:由好氧自養型微生物完成,在有氧狀態下,利用無機氮為氮源將NH4+化成NO2-,然后再氧化成NO3-的過程。硝化過程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亞硝化菌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NO2-),第二階段由硝化菌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NO3-)。
(3)反硝化反應:是在缺氧狀態下,反硝化菌將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還原成氣態氮(N2)的過程。反硝化菌為異養型微生物,多屬于兼性細菌,在缺氧狀態時,利用硝酸鹽中的氧作為電子受體,以有機物(污水中的BOD成分)作為電子供體,提供能量并被氧化穩定。
三、生物脫氮的特點?
首先我們先要看懂生物脫氮的原理。在污水生物處理中,氮元素的轉化是靠4個作用來完成的。
分別是同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同化作用 就是微生物將氮轉化為自身細胞的組成部分,最后可以通過剩余污泥排出。
氨化作用 是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通過反應式可以看出這一過程有2個特點,一是需要氧氣;二是由于氨化菌是異養菌,所以整個過程都會消耗有機物。
硝化作用 分兩步,先是將氨氮氧化為亞硝酸氮,再將亞硝酸氮氧化為硝酸氮,這里面涉及到兩種細菌,但這不是重點,我就不說了。
這一過程的特點有2個,一個是消耗氧氣,第二個是消耗堿度(因為產物中有H+,為了維持系統的pH需要添加堿度)。
反硝化作用 生物脫氮的最后一步,就是反硝化。
在這個過程中,上一步產生的亞硝酸氮和硝酸氮被還原為氮氣。
這一過程的特點有3個,一是需要控制嚴格的缺氧條件,二是需要碳源作為電子供體參與反應,三是會產生堿度。
四、生物脫氮的原理?
生物脫氮是利用自然界氮的循環原理,采用人工方法予以控制,首先,污水中的含氮有機物轉化成氨氮,而后在好氧條件下,由硝化菌左右變成硝酸鹽氮,這階段稱為好氧硝化。
隨后在缺氧條件下,由反硝化菌作用,并有外加碳源提供能量,使硝酸鹽氮變成氮氣逸出,這階段稱為缺氧反硝化。整個生物脫氮過程就是氮的分解還原反應,反應能量從有機物中獲取。
五、生物脫氮的環境要求?
⑴硝酸鹽:硝酸鹽的生成和存在是反硝化作用發生的先決條件,必須預先將污水中的含氮有機物如蛋白質、氨基酸、尿素、脂類、硝基化合物等轉化為硝酸鹽氮。 ⑵不含溶解氧:反應器中的氧都將被有機體優先利用,從而減少反應器能脫氮的硝酸鹽量,溶解氧超過0.2mg/L時沒有明顯脫氮作用。 ⑶兼性菌團:在大多數情況下,細菌普遍具有脫氮習性,污水處理的微生物在脫氮時在好氧和缺氧之間反復交替,其中以兼性菌團為主。
六、耐冷微生物的脫氮機理?
生物脫氮是指在微生物的聯合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機氮及氨氮經過氨化作用、硝化反應、反硝化反應,最后轉化為氮氣的過程。其具有經濟、有效、易操作、無二次污染等特,被公認為具有發展前途的方法,關于這方面的技術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報道。
七、三段生物脫氮的優缺點?
工藝成熟,脫氮效果較好。
流程長,反應器大,占地多,常需外加碳源,能耗大,成本高。
八、三種生物脫氮工藝的比較?
1.A是厭氧,常用UASB反應器,與好氧反應器中的污泥是相互分開的。
2.A是缺氧。在好氧反應器后含硝酸鹽的混合液回流到了反硝化反應器。
3.A是厭氧。在厭氧反應器中釋放磷,在耗氧反應器中過量攝取磷。
九、生物絮團脫氮養殖新技術?
生物脫氮王高效脫氮型生物絮團培育專用培養基在合適的總堿度、硬度條件下,定期使用本品(該培養基為國內首創)可以在水體中逐步培育出氨化細菌、亞硝化細菌、硝化細菌及反硝化細菌等有益菌群并形成穩定的脫氮型生物絮團,該絮團具有穩定且高效的脫氮能力,兼具同化及異化作用(使水中廢氮以氮氣形式離開水體),潔凈水體、穩定系統,養殖全程不使用消殺藥物,從而真正實現綠色養殖、零污染排放。
十、厭氧脫氮還是缺氧脫氮?
一般來說,脫氮微生物會優先選擇氧而不是亞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但假如分子氧已被消耗,則脫氮微生物開始利用硝酸鹽,即脫氮作用在缺氧條件下進行。
厭氧中一般還會伴隨發酵作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