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還是厭氧)
一、污水處理中什么是厭氧,好氧?
污水處理中厭氧好氧是針對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技術說的,在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法中,是應用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分解進行污水處理的一項技術,技術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在含有有機物的污水中投放菌株,利用細菌、微生物攝取水中的有機物質,經過代謝排出的過程,將有機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的過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就復雜多了。 一般在使用活性污泥法進行污水處理時,都要經過菌種馴化,因為不同的污水水源含有各種各樣的非有機物質,有害化學元素等等,要經過逐級馴化的方法讓菌種漸漸適應污水環境并進一步工作。 不同的污水水源選擇的微生物物種不同,大致分為厭氧、好氧和兼性三種。顧名思義,厭氧就是不喜歡氧氣,微生物的工作環境不能有氧氣,相反,好氧菌的工作環境則必須含有氧氣,兼性菌則對氧的要求不高,有氧可以活動,沒有氧也能工作。因為各種微生物的適應性和分解不同化學物質的能力不同,在進行污水處理時往往根據水質選擇菌種。 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設置好氧、厭氧和兼性多個處理單元,一般是好氧菌先將氧氣消耗殆盡,接下來就是厭氧菌進行工作了,經過多個菌株逐級處理,有機物被全面分解,最終獲得更容易處理的污水泥漿,在經過進一步殺菌和物理過濾即可按照標準排放了。參考資料:
http://www.nmgjlscl.com/Item/Show.asp?m=1&d=2925
二、污水處理中的厭氧好氧是什么意思?
污水處理中的厭氧和好氧的意思是:厭氧就是不喜歡氧氣,微生物的工作環境不能有氧氣,相反,好氧菌的工作環境則必須含有氧氣。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并產生CH4和CO2的過程。
一般認為,在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約有70%的CH4產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則產自H2和CO2。在實際生產應用中,由于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點和優勢,一般是將兩種方法組合在一起的方法來進行生產和應用。
目前,最先進的處理模式是,通過改變微生物的種群,人工添加一些產生絮凝作用的微生物菌群,不管是在厭氧階段還是在好氧階段,通過適時添加相應的微生物絮凝劑(如紅平紅球菌等),不僅加快了各個過程的反應時間,最重要的是減少了沉降時間,同時減少了絮凝劑法國愛森聚丙烯酰胺的用量,降低了藥劑成本;還有一個趨勢是,在污水處理的最后階段,添加一些高分子的生物絮凝劑,比如聚谷氨酸,聚胱氨酸等可以生物降解的絮凝劑,避免了污泥的二次污染,同時節省了污泥處理成本。
三、污水處理中好氧池曝氣的目的?
增加好氧池水中的氧氣溶解量,增強好氧菌群活力,以利于分解污水中污染物。
四、污水處理中好氧sv30正常范圍?
城市污水廠SV30值一般在15%~30%,工業廢水處理SV30值相對較高。測定SV30的器皿一般是1000mL的玻璃量筒。
SV30是指曝氣池混合液在量筒靜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體積百分比。它是分析污泥沉降性能的最簡便方法。SV30值越小,污泥沉降性能就越好。SV30值越大,沉降性能越差。在無其他異常的情況下,SV30可作為剩余污泥排放的參考依據。
五、厭氧好氧污水處理工藝講解?
在好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好氧微生物必須在大量氧的存在下生長繁殖,并降低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在厭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厭氧微生物繁殖生長及其對有機物質降解處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氧,而且厭氧微生物可適應更高COD濃度的廢水,且停留時間較長。
六、污水處理中好氧池的氣水比是多少?
氣水比,通常是經驗值,具體應該看污染物的濃度以及處理的負荷。
一般對于難度降解的廢水,一般取低負荷,氣水比可以高達40:1~60:1,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活性污泥法,那么污泥負荷接近0.05~0.1gBOD/gMLSS`d,如果是膜法,那么體積負荷可能在0.3kgBOD/m3`d。
這種情況下,污泥濃度高,剩余污泥少,但是池體積大。
一般對于好處理的廢水,一般取高負荷,如生活污水,氣水可以取8:1~20:1,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活性污泥法,那么污泥負荷接近0.4~2gBOD/gMLSS`d, 如果是膜法,那么體積負荷可能在1~4kgBOD/m3`d。
這種情況下,污泥總量小,剩余污泥多,但是池體體積小。
具體情況,還要看出水要求。氣水比只是經驗值,通常設計過程不要以此作為依據,只做參考。
七、厭氧好氧mbr污水處理工藝類型?
厭氧好氧mbr污水處理工藝屬于生物處理類型
八、微生物的生長曲線在污水處理中應用?
通過微生物生長曲線可以實時的了解到污水處理的程度。微生物生長曲線按微生物生長速度的情況來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1.停滯期(調整期)這是微生物培養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微生物剛接入,細胞內各種酶系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階段在污水處理中的實際意義不太大,只是對于剛剛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或是停頓檢修之后的再運行有意義。2.對數期(生長旺盛期)細胞經過一定時期調整適應后,就可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增殖,細胞的生長亦就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在此時期,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該期間內,細菌的生長速度最大。微生物周圍的營養物質較豐富,生物體的生長,繁殖不受底物限制。在這期間內,死菌數相對來說是較小的,一般在工程實際中,可略去不計。此時的微生物生長雖然旺盛,但不易沉降,在二沉池中仍以懸浮狀態存在,如果以這種狀態的出水排放的話,難以達到排放標準。3.靜止期(平衡期)細胞經過對數期大量繁殖后,污水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消耗,減少,細胞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故有時亦稱為減速生長期。在此期間,細胞繁殖速度幾乎和細胞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數趨近穩定。這個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環境中的養料減少,代謝產物積累過多所致。如果再次期間,繼續再增加營養物質,并排除代謝產物,那么,菌體細胞又可恢復過去對數期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并不希望將微生物的生長狀態定位在對數期,考慮到出水清澈的要求,我們更希望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處于此時期的污泥即具有這種良好性能,因此,在污水處理中常將微生物固定在本時期。4.衰老期(衰亡期)在靜止期后,由于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近乎耗盡,細菌將得不到營養而只能利用菌體內的儲存物質或以死菌體作為養料,進行著內源呼吸,維持生命,故亦稱為內源呼吸期。在這期間,活細胞數急劇下降,只有少數細胞能繼續分裂,大多數細胞出現自溶現象并死亡。菌體細胞的死亡速度超過分裂速度,生長曲線顯著下降。在細菌形態方面,此時是退化型較多,有些細菌在這個時期也往往產生芽孢。處于此時期的污泥沒有什么活性,對有機物的去除基本沒什么貢獻,因此常在污泥濃縮過程中使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九、工業污水處理中污泥厭氧消化池產氣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有機物投配負荷太低:在其他條件正常時,沼氣產量與投入的有機物成正比,投入的有機物越多,沼氣產量越多。反之,投入的有機物越少,則沼氣產量越少。出現產氣量下降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濃縮池運行不佳,濃縮效果較差,大量有機固體隨濃縮池上清液流失,導致進入消化池的污泥濃度降低,即相同體積進泥的情況下有機物數量減少。此時可通過加強對污泥濃縮工藝的控制,保證達到合格的濃縮效果。 (2)甲烷菌活性降低:由于某種原因導致甲烷菌活性降低,分解VFA速率降低,因而沼氣產量也隨之降低。水力負荷過大、有機物投配負荷過大、溫度波動過大、攪拌效果不均勻、進水存在毒物等因素均可使甲烷菌活性降低,要分析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3)排泥量過大:使消化池內厭氧微生物的數量減少,破壞了微生物量與營養量的平衡,使產氣量隨之降低,對策自然是減少排泥量。 (4)消化池有效容積減少:由于池內液面浮渣的積累和池底泥沙的堆積使消化池有效容積減小,整體消化效果下降,產氣量也隨之降低。此時應排空消化池進行清理,同時檢查浮渣消除設施的運行情況和預處理設施沉砂池的除砂效率,對存在的故障及時消除。 (5)沼氣泄漏:消化池和輸氣系統的管道或設施出現漏氣現象使計量到的產氣量比實際產氣量小,此時應立即查找漏點并予以修補,以防止出現沼氣爆炸等更大的事故。 (6)消化池內溫度下降:進泥量過大或加熱設施出現故障使消化池內溫度下降,產氣量也隨之降低。此時對策是把消化池內的污泥加熱到規定的溫度,同時減少進泥量和排泥量。武漢格林環保在污水處理方面有著不錯的工藝和經驗,可以多了解一下。
十、微生物中的氧對厭氧菌毒害的機機制?
1.微生物依據對氧的喜好程度可分為三類:好氧、兼性厭氧、厭氧。
好氧菌一般有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
厭氧菌一般則無這些酶系,所以存在氧氣時會受到超氧根負離子、過氧化氫的毒害;
兼性厭氧菌含有氧、無氧/發酵兩套酶系,可以在有氧與無氧條件下生存,但是在厭氧條件下生存的更好,故此命名。
2.HUMGATE滾管技術 亨蓋特厭氧滾管技術,亨蓋特厭氧滾管技術是美國微生物學家亨蓋特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應用于瘤胃厭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種厭氧培養技術 因此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分離純化厭氧菌的人。
以后這項技術又經歷了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從而使亨蓋特厭氧技術日趨完善,并逐漸發展成為研究厭氧微生物的一套完整技術,而且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它是研究嚴格、專性厭氧菌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預還原培養基制好后,可隨時取用進行試驗;任何時間觀察或檢查試管內的菌種都不會干擾厭氧條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