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處理–物化處理汞
生物處理–物化處理汞
對含貢污水的物化學處理方法有還原法、硫化法、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凝取沉淀法、溶劑萃取法等。生物處理方法有微生物還原浸出法。
(一)還原法
1.NaBH4(硼酸鈉)還原法 化學原理:非金屬還原劑——硼酸鈉,與汞反應后主要生成汞和偏硼酸、放出氫氣。 Hg2++BH4-+2OH- Hg↓+3H2↑+BO2-
氧化還原半反應式為:
Hg2++2e=Hg
B5-=B3++8e
6H++6e=3H2
反應條件:pH=11
生成的汞粒(粒徑約10μm)用水力旋流器分離回收殘留于濫流水中的汞,經水氣分離后,用孔徑為5μm的濾器截留。每kgNaBH4可回收2kg汞。
2.金屬還原法 凡是氧化還原電位低于Hg2+的,如Cu. Zn. Fe. Mn. Mg..Al 等,可將相應的金屬屑裝成填料塔,置換廢水中的Hg2+離子。以鐵為例: Fe+Hg2+= Fe2++Hg↓
置換速率與pH值、溫度、金屬純度、接觸面積等因素有關。
有機汞不能用金屬直接還原、置換,通常用氧化劑(如氯)先將其破壞;,轉化為無機汞,然后再用金屬置換。
(二)硫化法
化學原理:H2++S2-=HgS↓
2Hg2++S-=Hg2SHgS ↓+Hg↓
反應生成的硫化物溶度積很小,如HgS的KsP=4 x 10-1,Hg2S的KsP=1.0 x 10-45。
由此可見,硫化物沉淀法是一種高效能的除汞方法。
如果廢水中有過量的S2-離子時,可補加硫酸亞鐵(FeSO4),與過量的S2-離子生成硫化鐵沉淀。FeSO4+S2-=FeS↓+SO42-投加一部分Fe2+,能與廢水中的OH-離子結合生成Fe(OH)2和Fe(OH)3,對數量少而微小的HgS懸浮微粒,起共同沉淀和凝聚沉降作用。投加FeSO4后,不會影響HgS的優先沉淀。因為生成的FeS的溶度積(KsP=3.7x10-19)比HgS的溶度積大億萬倍。
在實際生產中,先用石灰調節pH=8—9,廢水呈堿性,再加FeSO4。采用硫化鈉沉淀法除汞,使廢水中汞量降至1—0.1 m g/L,可采取鐵屑過濾、活性炭吸附、凝聚劑沉淀等,使廢水中含汞量降至0.05-0.01mg/L以下。
(三)吸附法
國內經常采用活性炭為吸附劑。
具體做法是采用靜態吸附法,先沉淀,后吸附。
首先用硫化鈉使汞離子轉化為硫化汞沉淀析出,同時除去廢水中泥砂等懸浮物,用氫氧化鈣調節pH值,以硫酸亞鐵( FeSO4)為凝聚劑,用活性炭吸附泄漏的金屬汞和汞化物,這樣處理過的凈化液所含的殘余汞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國外采用含丹寧的農副產品作吸附劑。如:核桃片、花生軟皮、稻草、花生外殼、甘蔗渣、橄欖果核等。也有的用粘土經加工處理后作吸附劑。這類含丹寧物質的吸附劑,經處理,當含汞廢水中同時又含有其他金屬時,不影響對汞的吸附效果。并且其吸附容量超過活性炭的130%。具體參見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四)離子交換法
將幾種樹脂裝柱組成廢水凈化系列,這樣含汞廢水通過幾個交換柱后,出水中檢不出汞。
(五)凝取沉淀法
凝聚劑采用石灰。
向含汞廢水中投加石灰,生成Ca(OH)2,Ca(OH)2對汞有凝聚吸附作用,在有三價鐵離子存在的情況下,效果更好。用硫酸鋁作凝聚劑處理含汞廢水,效果也較好。經凝聚沉淀后,出水水質含汞量可降到0.05 m g/L以下。
(六)溶劑萃取法及其它方法
目前,國外有采用三異辛胺一二甲苯對含汞廢水進行萃取,經萃取后,凈化液中殘留汞在0.017t, g/L以下。
萃取汞后的萃取劑,采用非酸性鹽類反萃取,以回收汞。
此外,國外采用微生物回收汞、電解法回收汞、鐵氧體沉淀法除汞、硫化物沉淀—浮選分離法除汞,國內正在研究的有轉化法除汞、含腐植酸煤吸附法除汞等。
目前,采用混汞作業提金,流失到水中的汞,排至尾礦庫,在尾礦庫停留一段時間,在重力作用下,經自然沉降,由尾礦庫排放到地面水體中,汞一般能達到地面水質標準。
在煤礦中 污水處理用什么化學藥品?比例分別是多少?
煤礦污水處理設計常用流程
一般來說,不同煤礦對出水的要求差異較大,應根據我國環保部門的要求確定處理程度,以確保出水水質。由于生活污水中的氮和磷對水體有富營養化的影響,污水處理要求有脫氮除磷的效果。
煤礦污水水質與一般城市污水性質類似,但不同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中常包括部分工業廢水)。其特征可概括為:水質水量變化較大,污染物濃度偏低,污水可生化性好,處理難度小。
煤礦污水處理廠設計時在80年代采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的較多,由于污水中有機物含量太低,在運轉過程中微生物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營養物質,形不成活性污泥,運轉不起來。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回流活性污泥回流不起來,致使原氧化溝系統變成了附加曝氣的帶狀平流沉淀池,達不到要求的處理目標。
90年代許多礦井采用二級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煤礦生活污水,效果很好。此工藝的特點是能適應礦區低濃度、變化大的污水,同時投資省,操作維護也比活性污泥法簡單,但該法對脫氮除磷效果較差。
90年代以來污水生物處理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取得了很大成就,許多新工藝應運而生,這些新工藝的共同特點是:高效、穩定、節能,并具有脫氮除磷等多功能。較典型的工藝有:
(1)A2/O工藝該工藝是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簡稱,是70年代由美國專家在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的基礎上開發的。
(2)SBR工藝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實際上是出現最早的活性污泥法,70年代出現于美國,經過
20年的研究開發革新,將可變容積活性污泥法過程和生物選擇器原理進行有機結合,成為改良型的SBR工藝。
(3)BAF工藝即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是90年代初開發的新型微生物附著型污水處理技術,能同時完成生物處理與固液分離,通過調整濾池結構形式而成為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組合工藝。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