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污泥培養
這是個氧化溝的,你看看有沒有幫助吧
(1)污泥接種途徑
針對污水處理廠項目現狀與周邊環境,采用接種培養方法。接種污泥采用附近周邊污水處理廠脫水后的污泥餅或自行培養均可。
(2)培養方案
根據活性污泥工藝特點和實際情況,如進廠污水量較少,可以先培養一組氧化溝,待系統正常運行后,利用剩余污泥管道系統,將污泥排入另外一組氧化溝,實現互相接種,從而使得整個污水廠得以正常運行。如進廠污水量較大,可同時對兩組氧化溝進行培養。
(3)所需接種污泥泥量
城北污水處理廠氧化溝有兩組。單組有效池容為18647m3。按1.0Kg干泥/m3污水量投加干泥,每個系列需要18647Kg干污泥。接種的污泥含水率為約80%,則兩組氧化溝共需要投加186.5噸脫水后的泥餅。
(4)培養方法和馴化方法
實行間斷進水悶曝和連續進水動態接種培養相結合方法來培養活性污泥。首次運行,必須對活性污泥進行培養馴化,使其逐步淘汰不相適應的微生物。為了加速污泥培養,縮短開車時間,采用接種間斷進水悶曝、連續進水動態培養和連續不斷投加污泥接種相結合的方法,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接種悶曝
①依次開啟氧化溝進水手動和電動閥門,向氧化溝內進水;水深控制4.3m左右;
②開啟表曝機,向氧化溝曝氣并混合;
③開啟潛水推流器,使污水在池內做環形流動,讓氧化溝中的污水和污泥更好的混合;
④關閉進水閥門,向氧化溝均勻注入接種污泥,直到池內污泥濃度達到1.0g/l左右,連續悶曝24小時以上;
⑤每4小時取樣,化驗池內COD、N、P指標,及時監測池內COD、N、P濃度;
⑥接種一天以后,及時取樣鏡檢,觀察氧化溝內菌種和結構的變化及生長情況;
⑦當池內COD少于20mg/l時,悶曝結束進入連續進水動態培養。
連續進水動態培養
一般來講,接種悶曝時間很短,一般只有2--5天。進行連續進水動態培養時,污泥培養時間較長,有時可能出現污泥濃度變化大,甚至不增長和污泥堆積情況。因此需要勤觀察,勤檢查,及時控制各項工藝指標,大致可分為以下步聚:
①當接種悶曝后也就是池內COD≤20mg/l以下時,開啟預處理系統連續向氧化溝進水,并將出水堰調整到設計高度,泥水混合物經過管道進入二沉池沉淀出水;
②在氧化溝缺氧段處,繼續投加污泥,與進水混合,實現連續進水動態培養。
③取樣分析化驗各池COD變化及N、P變化。
④及時分析監測氧化溝內污泥濃度、池內COD去除率和N、P、DO大小。污泥濃度達4.0g/l,污泥培養基本結束。
⑤每8小時鏡檢一次,觀察各池微生物及生長情況。當氧化溝出現鐘蟲或等枝蟲等時污泥培養結束。
污泥馴化
①在污泥培養成功后,正式進污水,加大污泥負荷,每2天遞增0.1,逐漸加大負荷。
②不斷取樣分析化驗,觀察各池COD去除率和各池COD變化,N、P、DO變化。
③每一天鏡檢1次,觀察生物相變化情況。
④當氧化溝污泥濃度達到4000mg/L,污泥達設計負荷,污泥馴化基本結束,進入試運行階段。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