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B工藝跟SBR的工藝有什么可取性?哪個工藝更好?
UASB可作為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前處理工藝,耐高負荷沖擊,且對pH值適應性較好。其具有較高的體積利用率,目前在處理垃圾滲濾液方面利用較多。SBR工藝具有較好的除碳脫氮效果,在小型的市政污水處理廠應用較多。至于哪個更好,這沒有什么可比性,這主要得看所處理的污水性質。
咨詢一下,我設計的40000m3/d的污水處理廠如果采用SBR工藝,請問排水比取多少算合適呢?
進水/原有水=70%差不多吧
我們2W噸的是這樣運行的
5000m3/d生活污水處理SBR法或CAST法設計方案
為了解決機場水污染這一環保問題,在現有污水處理廠東南方向1公里處,新建一座占地1500m2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5000M3/d,采用SBR處理工藝,處理后出水達到一級排放標準。采用污水經處理后出水絮凝沉淀深度處理工藝,建設1850噸/日中水處理工程。處理后的中水建設中水回用管網,用于沖廁、洗車、綠地澆灌、道路澆灑等。生活污水-a2o法-5000-〖5000m3/d 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方案主體工程〗 第1頁 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設計方案書 第一章,第一章,前言 1.1,生活污水處理的必要性:,生活污....
污水處理工藝中SBR池個數怎么確定?
SBR池的個數根據幾個主要因素定:
1、廢水需要的周期時長---數量多則進水歷時少,相應反應歷程就長。如,難治理的廢水需較長的處理周期,則設置個數多有利。
2、池數量多,周期水量小,則潷水器規格小。
3、數量多則排水比可能小,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出水水質。
4、池的單體容積適當,工程造價經濟。
sbr技術處理含氮磷生活廢水可以不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的生化處理技術已是十分成熟,可供選擇的工藝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和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等以及一些演變工藝。這些工藝花樣繁多,人們在不斷探索和改進,力圖使工藝更加高效和節能。 普通活性污泥法具有運行穩定、管理方便的優點,前人在設計和運行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工程經驗,但普通活性污泥法也存在著在運行不當時或進水水質異常時易發生污泥膨脹導致出水惡化的問題,同時由于污泥泥齡較短和沒有缺氧工況;對氮、磷的去除率不理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水體的污染負荷已嚴重超過水體自然凈化能力,特別是氮、磷在自然水體中積累,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所以城市生活污水的脫氮除磷顯得越來越重要。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氧化溝、SBR工藝近年來在處理城市污水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控制水體氮、磷積累起到了良好效果。 下面就若干主要生物除磷脫氮工藝敘述如下: 1.按空間分割的連續流活性污泥法 1.A2/O法及UCT法 A2/O工藝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縮寫,它是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簡稱,A2/O工藝于70年代由美國專家在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工藝)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該工藝在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工藝)中加一缺氧池,將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前端,以達到硝化脫氮的目的。 A2/O工藝它可以完成有機物的去除、硝化脫氮、磷的過量攝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脫氮的前提是NH3-N應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這一功能,缺氧池則完成脫氮功能,厭氧池和好氧池聯合完成除磷功能。 其流程簡圖見圖3-1 進水出水 厭氧池 缺氧池 好氧池 二沉池 混合液回流 活性污泥回流 圖1 A2/O法流程簡圖 首段厭氧池,流入原污水與同步進入的從二沉池回流的含磷污泥混合。本池主要功能為釋放磷,使污水中P的濃度升高,溶解性有機物被微生物細胞吸收而使污水中BOD濃度下降;另外,NH3--N因細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NH-3-N濃度下降,但NO-3-N含量沒有變化。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將回流混合液中帶入的大量NO-3-N和NH-2-N還原為N2釋放至空氣,因此BOD5濃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變化很小。 在好氧池中,有機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繼續下降;有機氮首先被氨化繼而被硝化,使NH-3-N濃度顯著下降,但隨著消化過程使NO-3-N的濃度增加,P隨著聚磷菌的過量攝取,也以較快的速度下降。所以,A2/O工藝它可以同時完成有機物的去除、硝化脫氮、磷的過量攝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脫氮的前提是NH-3-N應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這一功能,缺氧池則完成脫氮功能。厭氧池和好氧池聯合完成除磷功能。 本工藝在系統上是最簡單地同步除磷脫氮工藝,總水力停留時間小于同類工藝,在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的條件下可處理抑制絲狀繁殖,克服污泥膨脹、SVI值一般小于100,有利于處理后污水與污泥的分離,運行中在厭氧和缺氧段內只需輕緩攪拌,運行費用低。由于厭氧、缺氧和好氧三區嚴格分開,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長,因此脫氮除磷效果較好。目前,該法在國內外使用較為廣泛。為解決回流污泥中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工程上可將回流污泥分兩點厭氧池回流,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少部分污泥回流至厭氧池。 為了解決A2/O法回流污泥中過多的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產生了UCT工藝,流程簡圖見圖3-2。 缺氧回流混合液回流 100%~200%100%~300% 進水出水 厭氧池缺氧池 好氧池二沉池 污泥回流50%~100%剩余污泥 圖2 UCT除磷脫氮工藝 與A2O法相比,UCT工藝為同之處在于污泥先回流至缺氧池,而不是厭氧池,再將缺氧池部分混合液回流厭氧池,從而減少回流污泥中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但UCT工藝增加了一次回流,多一次提升,運行費用將有所增加。 2.氧化溝法 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環狀曝氣渠道中循環流動。氧化溝是50年代由荷蘭的巴斯維爾(Pasveer)開發,它屬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由于它運行成本低,構造簡單,易維護管理,出水水質好、運行穩定、并可以進行脫氮除磷,因此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并逐步得到廣泛應用。 氧化溝處理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曝氣池呈封閉式溝渠型,它使用一種方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一方面向混合液中充氧,另一方面向反應池中的物質傳遞水平速度,使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溝內作不停的循環流動。從反應器的觀點看,氧化溝屬于一種獨具特色的連續環式反應器(CLR)。 氧化溝除本身的溝體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曝氣機。氧化溝的曝氣設備起著向水中供氧,推動水循環流動,以及混合和保證溝中的活性污泥呈懸浮狀態等作用。氧化溝的曝氣設備不是沿池長均分布,而是分區定位排列,一般位于氧化溝的進水一端。由于氧化溝巧妙地結合了連續式反應器和曝氣設備特定的定位布置,使氧化溝具有若干與眾不同特性。 1)氧化溝結合推動和完全混合的特點,有利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緩沖擊能力。 一般氧化溝的入流設置在曝氣區上游,而出流安排在入流口的上游。這樣的安排,從短期內(循環一周)看,氧化溝具有推動系統的特點;若從長期內(循環多周)看,氧化溝又具有完全系統的特點。兩者的結合,一方面是入流必須至少循環一周才能流出,這就是基本上杜絕了短流,另一方面,循環的混合液又可提供很大的稀釋倍數對入流進行稀釋,提高了對沖擊負荷的緩沖動力。因而氧化溝是一個有效和可靠的處理系統。 2)氧化溝具有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特別適用于硝化反硝生物處理工藝。 氧化溝由于結合了完全混合的推流式反應器的特征,同時曝氣器又是定位分區布置的,很明顯,沿水流方向存在溶解氧的濃度梯度。在氧化溝中存在曝氣區、需氧區的氧含量則很有限。因此,氧化溝特別適合于硝化和反硝化。這樣,一方面可利用反硝化過程所釋放的氧來滿足10-20%的需氧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反硝化過程恢復部分堿度。 3)氧化溝功率密度的不均勻分配,有利于氧的傳遞、液體混合和污泥絮凝。 由于氧化溝上曝氣設備的不均勻設置,使氧化溝內的功率密度呈不均勻分布。氧化溝內存在兩個能量內,一個是設備曝氣裝置的高能量區,一個是環流的低能量區,這二者之間可以認為是能量由高到低的彌散過程。 4)氧化溝的整體體積功率密度低,可節省能量。 氧化溝遵守著動量守恒原則,一旦池內混合液被加速到所需流速時,維護循環所需要的水力動力只要克服摩阻和彎道損失即可。與彌散作用不同,循環或對流混合能夠增強其自身的攪動作用。結果,為了保持使用固體懸浮的速度,所需要的單位容積動力就大大低于其它系統。 氧化溝包括很多類型如卡魯塞爾、三溝式、澳巴勒、D型氧化溝、組合式氧化溝等,氧化溝的水流特征介于推流式和完全混合之間,也可以認為是完全混合池,抗沖擊負荷強,通過控制曝氣轉刷的開停和轉速來控制氧化溝內某池段溶解氧的濃度,形成厭氧、缺氧和好氧區,因此也具有除磷脫氮的功能。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