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標準大氣調濕24小時怎么做到
自上世紀 70 年代石油危機后,日本大力推動保濕隔熱的節能技術的發展,使得結露、換氣等問題凸顯。學者西騰宮野等率先提出了“調濕材料”的概念。日本持續發展這項技術已四十年,全球領先地位。
一、恒溫恒濕實驗室的控濕需求
高精度恒溫恒濕實驗室, 其建設技術含量很高, 難度較大, 建設質量評估的關鍵是采用適宜的驗收方法。目前國內對于恒溫恒濕實驗室溫濕度等技術參數的測試尚無相應的規范標準, 不同的測試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測試結果, 會直接影響實驗室建設質量的評估。
例如HVI恒溫恒濕實驗室的特點是: 負載大、人員多、進出頻繁、工作時間長、空氣中粉塵多、溫濕度要求高, 對氣流組織均勻性、穩定性有很高要求。根據以上特點, 實驗室驗收項目中測試室內溫濕度的控制精度、均勻性、穩定性是重點, 并需測試新風量、照度、噪聲、風速。
又如東華大學機械學院所申報的國家高級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計劃,該項目旨在對微納米級的航天零件加工技術進行研究,為消除環境溫度對零件加工的精度影響,需要對其設計一套高精度溫濕度控制的空調系統,潔凈度等級為6級。微納米磨床的工作環境要求空調系統對機床工作區域的溫度控制精度要達到 20±0.1℃,相對濕度控制在50%以下
煙草檢測用恒溫恒濕實驗室在設計中對濕度控制的要求尤為嚴格。因煙草的最適貯存濕度為RH60左右,雪茄為RH72,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為了確保環境的穩定,減少外界空氣流入引起溫濕度波動和不良氣息給實驗環境帶來的干擾。
由于紡織品服裝類測試對溫濕度環境要求較高,紡織品的一些物理性能(如強力、伸長率等)都會受大氣中溫濕度變化的影響,所以恒溫恒濕實驗室的溫濕度控制準確與否會直接影響紡織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上海市纖維檢驗所的紡織品恒溫恒濕實驗室便是依據GB/T 6529―2008《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對大氣溫濕度要求定制的:標準大氣應是溫度20.0℃,相對濕度為65.0%,溫度容差范圍為±2.0℃,相對濕度的容差為±4.0%。
各行各業的專用恒溫恒濕實驗室在濕度控制方面均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濕度控制的主要技術手段
環境濕度調控技術按照是否借助人工能源和機械設備,可分為兩類:
1、主動調濕方法
該方法在實驗室建設中被廣泛應用,主要是指采用恒溫恒濕空調機組、調濕器、去濕機、增濕機等功能設備來調控環境濕度范圍及其平穩性,調控響應速度快,但需要消耗人工能源,設備及其營運投人較大,維護技術要求較高,設備占地面積較大,日常耗能巨大,還存在噪音問題。
2、被動調濕方法
是利用各種調濕材料的吸放濕特性對環境濕度進行自動調節和控制,無需消耗人工能源,是比較經濟的生態性控制調節方法,但其調濕容量和響應速度受材料本身和環境條件所限,故更為適用于文物展柜、儲藏柜、運輸過程等比較密閉的微小空間恒濕。
該方法僅在文保領域應用較廣泛,與主動調濕方法共同應對嚴苛的文保微環境。
三、調濕建材應用的必要性
從實際情況看,主動調濕和被動調濕相結合的方法比較科學。有動力調濕在初始階段、特殊條件下或部分時間段滿足溫濕度的快速響應,無動力調濕材料在夜間、非展期或斷電的情況下,又能持續地維持穩定的濕度范圍,實現節能的目的。
因此,深人研究具有自動濕度調節能力,適合絕大部分恒溫恒濕實驗室控濕要求的專用高性能被動調濕功能材料,對于提升專業實驗室的日常運作品質,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將無動力調濕型建筑材料直接用于房間圍護結構的內表面,便可對室內濕度進行調節,緩和室內相對濕度的波動,減輕空調系統的濕負荷。即通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圍內保證濕度的相對穩定,當室內濕度增大時,本調濕建材會將濕氣吸入材料之內,從而降低空間內的溫度。而當室內濕度降低時,調濕建材就會釋放出儲藏在材料中的濕氣,從而增加空間內的濕度,以達到調節空間濕度變化的目的。
同時,在樣品儲藏區、樣品稱量區、操作區等核心區域安裝調濕板能抑制空間內濕度變化頻率和幅度的作用,起到維護實驗條件統一的重要作用。
四、調濕建材應用的優點
1、縮短預調時間
自開啟恒溫恒濕實驗室空調機組溫濕度控制后,室內溫度、濕度均經過一定時間(例如天津的國家航洋標準計量中心實驗室,春季約4小時以上,秋季約3小時以上,夏季約2小時以上,冬季約5小時以上) 的調整最后達到 “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采用調濕建材后,這一時間有望縮短至半小時內。
2、節能減排
根據同濟大學相關文獻,應用調濕建材后的建筑可節能約10~20%,這一效果是十分可觀的,這一模式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質量創新有著很大的影響。
3、無動力斷電備份
在面臨大規模停電且后備電源系統因故障無法工作時,只需緊閉實驗室門禁,“梵律”調濕建材迅速放出濕氣,可確保微環境濕度至少八小時被控制在RH50-RH60范圍內。
4、施工改造便捷
本品至少有五種安裝方法:云頂安裝、龍骨安裝裸板安裝、一體板安裝、專用螺絲安裝、大型藝術畫安裝。施工簡便,在對既有實驗室進行改造時也非常便捷。
五、調濕建材的調濕原理
本品是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能源和機械設備,依靠自身的吸放濕性能,感應所調空間空氣濕度的變化,自動調節空氣相對濕度的功能性材料。完全依靠材料的物理結構或化學功能團特性,當空間濕度偏高時能吸附環境中水蒸氣而使空間濕度降低,當空間濕度偏低時又釋放出水蒸氣而提高空間濕度,如此吸放濕起到緩和及平衡環境相對濕度波動的作用。其調濕原理可用圖吸放濕曲線表示:
六、全球高性能調濕建材對比
區別于普通的家居類調濕材料,在滿足一般的裝飾要求、環境安全要求,以及雙向的吸濕和放濕功能外,梵律材料科技認為恒溫恒濕實驗室用調濕材料還應達到對于目標濕度的“精準”調濕的功能。
材質:復合高分子材料無機礦物基板?;宀馁|蛭石、木粉、硅酸鹽等組成。
規格:厚度:5mm;最大尺寸: 1220*2440mm(建議 400*400mm 或 500*500mm)。
調濕性能:調濕目標范圍 RH50%~60%。
注:可提供雙面調濕款產品,有效吸放濕量為700g/m2。
可根據需求提供RH30%~80%間特定工作范圍的定制產品。
以下幾個是本公司產品與全球著名競品的性能和價格的詳細對比:
日本的 artsorb 和德國的 Prosorb 是以硅膠為主要的調濕材料,有顆粒狀,也有板材。其中德國的 prosorb 板材是用于調濕建材。
日本的 JIC 調濕建材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稱為硬硅酸鈣的無機礦物。該材料已經在中國的故宮,天津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等應用。
對比之下,“梵律”調濕建材不僅能更精準地調濕,而且其吸濕和放濕的容量和速度均優于日本的 JIC 調濕板。
ISO 13934-1 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 條樣法?
儀器及材料
1.1 CRE 試驗儀: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夾持試樣的夾持器一個固定,另一個以恒定速度運動,使試樣的伸長與時間成正比的一種試驗儀器
1.2 夾鉗寬度:至少60mm
2.試樣
2.1從每一個試驗室樣品剪取兩組試樣,一組為經向或縱向試樣,另一組為緯向或橫向試樣。每組試樣至少應包括五塊試樣,如有更高精度要求,應增加試樣數量。試樣應具有代表性,應避開褶皺、疵點,試樣距布邊至少150mm,保證試樣均勻分布于樣品上。任何兩塊試樣不應包括有相同的經紗或緯紗。
2.2每塊試樣的有效寬度應為 50+0.5mm(不包括毛邊),其長度應能滿足隔距長度200mm,如果試樣的斷裂伸長率超過75%,應滿足隔距長度為100mm。按有關雙方協議,樣品也可采用其它寬度,這種情況下,應在實驗報告中說明。
2.3試樣準備
2.3.1對于機織物,剪取試樣的長度方向應平行于織物的經向或緯向,其寬度應根據留有毛邊的寬度而定。剪取條樣長度方向的兩側拆去數量大致相等的紗線,直至其試樣的寬度符合2.2的規定尺寸。注:對于大多數織物,毛邊約為5mm或15根紗線的寬度較為合適。對較緊密的機織物,較窄的毛邊即可。對于稀松的機織物,毛邊約為10mm。
2.3.2如果樣品為稀松織物,其寬度應盡量取到2.2規定的寬度,如果此寬度中紗線的數量大于等于20,則每組樣品應保持相同的紗線數。如果數量小于20,則樣品寬度應至少保持20根紗。樣品寬度不是50mm+0.5mm,則應在報告中記錄實際寬度及紗線數。
2.3.3對于不易拆邊的織物,則以寬度為50mm為準,且長度方向平行機織方向或垂直于機織方向。
2.4 潤濕測試的試樣
2.4.1如果要求測定織物的濕強力,則剪取的試樣長度應為干強試樣的兩倍。每條試樣的兩端編號后,沿橫向剪為兩塊,一塊用于干態的強力測試,另一塊用于濕態的強力測試。并保證干態和濕態樣品保持相同的紗線數。根據經驗或估計浸水后收縮較大的織物,測定濕態強力的試樣長度應比干態試樣長一些。
2.4.2 濕態測試的樣品應放在溫度為20+2C的三級水(ISO3696)中浸漬1小時以上,也可用每升不超過1G的非離子潤濕劑的水溶液代替三級水。
3. 步驟
3.1 隔距長度對斷裂伸長率小于或等于75%的織物,隔距長度為200mm+1mm;對斷裂伸長率大于75%的織物,隔距長度為100mm+1mm。
3.2 拉伸速度根據織物的斷裂伸長或伸長率,按表1設定拉伸速度隔距長度(mm) 織物的斷裂伸長率(%) 拉伸百分數
%/min 拉伸速度
mm/min
200 〈8 10 20
200 8~75 50 100
100 〉75 100 100
3.3 夾持試樣可以采用預張力夾持或松式夾持(預張力為零)。當采用預張力夾持試樣時,產生的伸長率不大于2%。如果不能保證,則采用松式夾持。
3.3.1 松式夾持斷裂伸長率所需的初始長度應為隔距長度與試樣達到預張力的伸長量之和,該伸長量可以從9.3.2中獲得。
3.3.2 預張力夾持根據試樣的單位面積質量采用如下的預張力:
a)<200 g/m2 2N
b)>200 g/m2 到 < 500g/m2 5N
c) >500g/m2 10N
4. 測定夾持樣品使樣品長邊中心線通過前夾面的中心.開啟試驗儀,拉伸試樣至斷裂.記錄最大力,斷裂強力(單位:牛頓),斷裂伸長(mm)或斷裂伸長率.
每個方向至少實驗5塊.
4.1滑移如果試樣在鉗口處滑移不對稱或滑移量大于2mm時,舍棄實驗結果。
4.2 鉗口斷裂如果試樣在距鉗口5mm以內斷裂,則作為鉗口斷裂。當五塊試樣實驗完畢,若鉗口斷裂的值大于最小的“正常值”,可以保留;如果小于最小的“正常值”,應舍棄,另加實驗以得到五個“正常值”;如果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是鉗口斷裂,或得不到五個“正常值”,應當報告單值。鉗口斷裂結果應當在報告中指出。
5.潤濕實驗將試樣從液體中取出,放在吸水紙上吸去多余水后,立即按照干態測試方法進行測試。
6.結果的計算用數學方法計算最大力或斷裂強力。數據按以下規定進行修正。
< 100N 修正到 1N
>100N 到 < 1000N 修正到 10N
>1000N 修正到100N
計算最大力的伸長率或斷裂伸長率修正到:
0.2% 對于伸長率小于8%
0.5% 對于伸長率為 >8 到< 75%
1% 對于伸長率>75%
計算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變易系數,修約至0.1%,并計算95%的置信區間
ISO 13934-2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 抓樣法?
儀器及材料
1.1 CRE 試驗儀: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夾持試樣的夾持器一個固定,另一個以恒定速度運動,使試樣的伸長與時間成正比的一種試驗儀器拉伸速度:50mm/min+5mm/min.
隔距長度: 100mm +1mm, 或 75mm+1mm
1.2 夾持器:儀器兩夾鉗的中心應在拉力線上,鉗口應與拉力線垂直,夾持面應在同一平面上。夾鉗應能握持試樣而不使其打滑,不剪切或破壞試樣。如果試樣打滑,夾持面上可使用適當的墊襯材料。抓樣實驗夾持試樣面積的尺寸應為25mm+1mm X 25mm+1mm??墒褂孟铝蟹椒ㄖ贿_到該尺寸。
a)一個夾片寬度為25mm,長度至少為40mm。夾片長度方向與拉力線垂直。另一個夾片與前一夾片的尺寸相同,其長度方向與拉力線平行。
b)一個夾片寬度為25mm,長度至少為40mm,夾片長度方向與拉力線垂直。另一個夾片尺寸為25mm x 25mm。
1.3 切樣品器具
1.4 需要濕測試時的浸漬器具,三級水或非離子潤濕劑。
2.. 實驗用大氣根據EN 20139進行調濕,將樣品放入標準大氣中放置24小時。對于潤濕狀態下實驗不要求預調濕和調濕。
3.試樣
2.1從每一個試驗室樣品剪取兩組試樣,一組為經向或縱向試樣,另一組為緯向或橫向試樣。每組試樣至少應包括五塊試樣,如有更高精度要求,應增加試樣數量。試樣應具有代表性,應避開褶皺、疵點,試樣距布邊至少150mm,保證試樣均勻分布于樣品上。任何兩塊試樣不應包括有相同的經紗或緯紗。
2.2每塊試樣的寬度應為 100+2mm(不包括毛邊),其長度應能滿足隔距長度100mm,
2.3試樣準備
2.3.1 每塊樣品都應在距邊緣38mm處劃一條標記線,此標記線應平行于織物的經向和緯向,與拉伸方向一致。
2.4 潤濕測試的試樣
2.4.1如果要求測定織物的濕強力,則剪取的試樣長度應為干強試樣的兩倍。每條試樣的兩端編號后,沿橫向剪為兩塊,一塊用于干態的強力測試,另一塊用于濕態的強力測試。并保證干態和濕態樣品保持相同的紗線數。根據經驗或估計浸水后收縮較大的織物,測定濕態強力的試樣長度應比干態試樣長一些。
2.4.2 濕態測試的樣品應放在溫度為20+2C的三級水(ISO3696)中浸漬1小時以上,也可用每升不超過1G的非離子潤濕劑的水溶液代替三級水。
3. 步驟
3.1 隔距長度設定隔距長度為100mm+1mm,如經各方協議采用75mm+1mm隔距也可。
3.2 拉伸速度:50mm/min
3.3 夾持試樣夾持試樣的中間部位,保證試樣的縱向中心線通過夾鉗的中心線,并與夾鉗鉗口線垂直。將試樣的標記線對齊夾片的一邊,關閉上夾鉗,靠織物的自重下垂,關閉下夾鉗。
4. 測定開啟試驗儀,拉伸試樣至斷裂.記錄最大力,斷裂強力(單位:牛頓),斷裂伸長(mm)或斷裂伸長率.
每個方向至少實驗5塊.
4.1 鉗口斷裂如果試樣在距鉗口5mm以內斷裂,則作為鉗口斷裂。當五塊試樣實驗完畢,若鉗口斷裂的值大于最小的“正常值”,可以保留;如果小于最小的“正常值”,應舍棄,另加實驗以得到五個“正常值”;如果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是鉗口斷裂,或得不到五個“正常值”,應當報告單值。鉗口斷裂結果應當在報告中指出。
4.2.潤濕實驗將試樣從液體中取出,放在吸水紙上吸去多余水后,立即按照干態測試方法進行測試。
6.結果的計算用數學方法計算最大力或斷裂強力。數據按以下規定進行修正。
< 100N 修正到 1N
>100N 到 < 1000N 修正到 10N
>1000N 修正到100N
計算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變易系數,修約至0.1%,并計算95%的置信區間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