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的余熱發電?
一、水泥廠的余熱發電?
水泥廠余熱發電原理是直接對水泥窯在熟料煅燒過程中窯頭窯尾排放的余熱廢氣進行回收,通過余熱鍋爐產生蒸汽帶動汽輪發電機發電。一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每天可利用余熱發電21-24萬度,可解決約60%的熟料生產自用電,產品綜合能耗可下降約18%,每年節約標準煤約2.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6萬噸。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是指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生產過程中,通過余熱回收裝置——余熱鍋爐將水泥窯窯頭、窯尾排出大量的低品位廢氣余熱進行熱交換回收,產生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實現熱能向機械能的轉換,從而帶動發電機發出電能,所發電能供水泥生產過程中使用。
二、余熱發電的基本信息
余熱是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在能源利用設備中沒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廢棄的能源。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以及高壓流體余壓等七種。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
鋼鐵行業加熱爐高溫煙氣回收發電技術當年可收回全部成本,熱量利用率提高5-10%。 伴隨著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以及低碳經濟等一個個觀念的提出,我國的余熱發電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據國家統計局2011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4.8億噸標準煤,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下降2.01%,未達到2011年單位GDP能耗較上年下降3.5%的目標。
盡管大多數專家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較“十一五”時期將有所放緩,但每年8%以上的增速,仍意味著降低單位GDP能耗存在巨大壓力。
緊隨其后,工信部對外公布了《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實現節能量6.7億噸標準煤。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保持工業年均增速8%的基礎上,支撐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指標難度不小,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要實現6.7億噸標準煤的節能量,較“十一五”的6.3億噸還多出0.4億噸。現如今,我國傳統產業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已經大幅提升,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從現有的裝備節能中尋求突破。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碼,余熱發電項目的魅力日益顯著。預計,到2015年,我國余熱余壓發電要實現新增裝機2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造價5000元計算,“十二五”期間余熱余壓發電將形成1000億元投資規模。
三、熱電廠怎么發電,是余熱發電還是火電
熱電廠發電方式其實就是火力發電,不是余熱發電。它和單純火力發電廠的區別就在于既供熱又發電。
而余熱發電是指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是余熱鍋爐。它利用廢氣、廢液等工質中的熱或可燃質作熱源,生產蒸汽用于發電。由于工質溫度不高,故鍋爐體積大,耗用金屬多。用于發電的余熱主要有高溫煙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廢氣、廢液余熱、低溫余熱,低于200℃等。
熱電與火電不同在于:一個是可以區域性供熱的,這個就是熱電。而火電是大機組發電的。
不過現在這方面也開始模糊起來了,有些小機組的火電廠也開始進行供熱了,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的。
余熱發電一般是指燃機電廠,燃機燃燒后的煙氣再進入余熱鍋爐,產出蒸汽后推動汽輪機發電。
都有啊
我就是做余熱發電的啊
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工程,還是具體商談比較好
(回答者后即是我的號啊)
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是余熱鍋爐。它利用廢氣、 廢液等工質中的熱或可燃質作熱源,生產蒸汽用于發電。由于工質溫度不高,故鍋爐體積大,耗用金屬多。用于發電的余熱主要有:高溫煙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廢氣、廢液余熱,低溫余熱(低于200℃)等。此外,還有用多余壓差發電的;例如,高爐煤氣在爐頂壓力較高,可先經膨脹汽輪發電機繼發電后再送煤氣用戶使用。
熱電廠裝機容量受熱負荷大小、性質等制約,機組規模要比目前火電廠的主力機組小很多。
熱電廠由于既發電又供熱,鍋爐容量大于同規模火電廠。
鍋爐產生的蒸汽主要供應生產及家庭供熱等,在蒸汽充足的情況下向汽輪發電機組提供蒸汽.
所以,熱電廠都是和電網相聯,需要蒸汽的時候,自身發電量減少,向電網供電量少,蒸汽富裕時,自身發電量增加,可以向外大量供應電能
熱電廠絕大部分是火力發電,之所以稱為“熱電廠”,是因為它以供熱為主,以發電為輔。高溫蒸汽(或水)是主產品。
四、低溫余熱發電的目的與意義
這一般是用廢熱發電,因為廢熱的溫度都不高,為了進一步利用余熱,可以將其用于發電,也就是節能降耗。
目的是為了利用常規難以利用的低溫廢熱,轉化成的電能可以供生產使用,個別行業的余熱發電量完全能滿足生產用,并網后能往外輸送賣電
節能減排,利國利民
回收余熱,減少污染,降低成本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