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的關系
積極實施節能減排戰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創我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新局面意義重大。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多區域合作的重大機遇。實施節能減排戰略,才能充分利用我區“碧海藍天和綠水青山”的環境優勢,以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招商引資,催生經濟、環保、社會“三贏”局面;我國尚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還未擺脫“兩高兩低”(高投人、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積極實施節能減排戰略,才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的快速擴張,很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積極實施節能減排戰略,才能建成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中國。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夯實思想基礎
充分認識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進步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把思想真正統一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上來,推動經濟發展,走以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統籌謀劃形成強大合力
節能減排是一項涉及面廣的龐大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安排,齊心協力。一是健全組織領導體系。把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省、市、縣(市、區),落實到部門、企業、基層。二是實行監督考核制度。將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落實情況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三是政府率先垂范。全面開展綠色型機關、綠色型單位創建活動。四是企業進行綠色改造。倡導綠色企業、綠色文化,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依靠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五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入手,形成崇尚節約、重視環保的社會風尚,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節能減排格局。
完善政策建立長效機制
節能減排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完善的政策體系來支撐。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強化政策導向,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金融、投資等手段,建立以經濟調節、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二是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研究制定重點產業、行業及產品的能效指南,提高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強化環境評價制度的實施。制定有利于節能減排戰略實施的扶持性產業政策,研究設立相關的專項資金,對符合節能減排經濟發展要求的給予重點支持。三是落實國家、自治區在節能節水、綜合利用、污染物處理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理順價格體系,適度調整排污費收取標準和違規排污處罰。采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節能減排的資金問題,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使企業開展污染治理、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四是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
科技支撐促進產業升級
節能減排要以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等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實施節能減排戰略的中心環節,通過科技創新帶動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帶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一是制定節能減排技術發展規劃。根據我區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研究確定節能減排的重大技術領域,制定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區內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項目和產品,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和產業鏈條之間的鏈接技術體系。二是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中心。充分整合全區人才、科研、資金、市場的資源,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合作對接,發揮整體效益,建立節能減排技術研發中心;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科研機構聯合起來開展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研發工作。三是以科研成果轉化帶動產業升級。鼓勵具有科研自主創新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主開發研制面向生態產業建設的技術和產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鼓勵企業自己建立科研創新體系,逐步走上科技型企業發展之路;通過高新技術改造等途徑降低能源消耗,積極扶持發展環保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低消耗、輕污染、高效益升級。
創新模式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實施節能減排戰略,就要創新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是建章立制。如制定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條例”、“促進綠色消費管理辦法”、“廢舊電器和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等,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借鑒蘇州工業園區模式,選擇條件較好的工業園區作為生態工業模式發展試點,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做好園區生態規劃,有選擇性地引進循環經濟企業項目,通過不同企業或工藝流程的橫向耦合及園區物流、能流、技術集成和信息與基礎設施共享,建立生態工業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建生態工業生產模式,催生經濟、環保、社會多贏局面。三是倡導綠色消費。制定鼓勵綠色消費的經濟政策,采取環境稅、差別稅等政策,鼓勵清潔生產、綠色消費等循環經濟生產方式。政府要積極引導綠色消費,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
希望這個可以幫到你。另外西安天厚公司就是專門從事節能減排產品研發的高科技公司,你可以登陸到他們的網站去看一下,或許會有你想要的東西。
這么說吧:不節能減排意味著高耗能高污染,能源有限,污染又難治理,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我記得是這樣的,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能源有限過度利用必定使后人難以滿足能源需求,過度污染必定使后人深受其害,同時又將花更大代價治理污染。
綜上節能減排有利可持續發展!
希望能幫到你!
根據我國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于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生產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在實踐中推進這一基本國策。不僅要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而且要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系,構建“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實現“政績指標”與“綠色指標”的統一,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
其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要著眼于充分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滿足大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必須把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辯證地認識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加大合理開發資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給水平;要著力抓好節能、節材、節水工作,實現開源與節流的統一。
通過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和推動結構升級。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產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大力推進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