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如何獲得干凈的水?
在野外關于水主要是兩個問題:收集水和凈化水。
收集水要看環境
比如你是在熱帶,溫帶還是寒帶;是在高山,平原還是海洋,沙漠;是什么季節;……,不足而一。
可以作為水源的除了江河湖海泉等地表水和地下水外,露水、冰雪、雨水,濕潤的沙土、植物的根葉莖(無毒的),動物的體液(血、尿、糞便)也都可以獲取可飲用水的“原材料”。
當然最好也也有適當的裝備:刀,容器,布(衣服可以代替),塑料布。
凈化水要看裝備(可以就地取材)。
一般就是分離、過濾和煮沸,物理的方法和化學的。
比如相對清潔的砂石、衣服的布料可以過濾水,生火用過的木炭可以當做活性炭使來凈化水(在野外拉肚子甚至也可使用少量的木炭來緩解)
最后,時間和條件允許,一定要煮沸。
看過荒野求生的人都知道,你要在野外生存下來,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躲避猛獸毒蛇,而是如何尋找水源和食物,世界上沒有幾種動物能夠輕松滅掉人,只要稍微注意就可以避免這些自然存在的威脅。而水和食物才是人生存下去的關鍵,沒有食物,你可以活十天,而一旦缺水,你大概能活三天。據相關研究分析,缺水1%-2%,人會感到渴;缺水5%,會出現口干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等現象;缺水15%,那生命將受到威脅,有可能因失水過多而導致死亡。因此,水對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在野外,只要掌握相應的求生技巧,也是可以找到飲用水源的。
地表水
1、根據地勢尋找水源
如果在野外能夠找到流動的活水,那將不用發愁缺水的問題了。流動的活水相對比較好找,可以仔細聽聲音,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在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如果能聽到這些聲音,說明你已經離有水源的地方不遠了,并可證明這幾的水源是流動的活水,可以直接飲用。
2、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
生長著香蒲、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木芥的地方,水位比較高,旦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蓬篙、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或帶鐵銹;初春時。其它例枝還設發芽時,獨有一處樹枝已發芽,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方其它樹時己經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還如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這些植物只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面定能挖出地下水來。
3、根據動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
夏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形狀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銜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再有,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這些也是判斷水源的依據。
注意:在野外,最好不要飲用從雜草中流出的水,而以從斷崖裂縫或巖石中流出的清水為佳。飲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時,可在離水邊一二米的沙地中挖個小坑,坑里滲出的水較之從河湖中直接提取的水清潔。最后,切記,無論多么口渴,都不要飲用不潔凈的水,以防止病菌通過飲水進入體內。這在熱帶叢林地區尤其重要。萬不得已,一定要將水煮開再喝。
從植物中取水
山野中有許多植物可用以解渴,如北方的黑樺、白樺的樹汁,山葡萄的嫩條,酸漿子的根莖,南方的芭蕉莖、扁擔藤等。
白樺樹汁
北方的初春,在樺樹桿上鉆一個深3~4厘米的小孔,插入一根細管(可用白樺樹皮制做),經過這個小孔流入容器中的汁液每晚可達1~2升。白樺樹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發酵,因此應立即飲用。
西南邊疆密林中的扁擔藤,因其形似扁擔而得名。它是一種常年生的植物,通常纏繞在樹干 。藤長約5~6米,藤面呈灰白色,葉色深綠,葉面寬約3~4厘米,呈橢圓形,比一般樹葉稍厚。砍斷藤子后,可以看到條條小筋的斷痕,并很快就會流出可供飲用的清水。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獵人進山,一般不帶水壺,就靠這種天然水壺中的清水解渴。
熱帶叢林中還有一種儲水的竹子,這種竹子通常生長在山溝的兩旁,直徑約10厘米左右,青翠挺拔,竹節長約50厘米。選擇竹子找水時,應先搖搖竹竿,聽聽里面是否有水的聲響,無水響的竹子不必砍。另外,檢查竹節外表是否有蟲眼,有蟲眼的竹節里的水不能喝。汲水的方法是將竹節一頭砍開洞,將水倒入碗里,也可削一根細竹管插進竹筒里吸。竹節內的水既衛生而且還帶有一股淡淡的竹香。
另外,還可以從蘆薈、仙人掌及其果實中獲取飲水。椰子、番石榴、菠蘿、甘蔗以及未成熟的絲蘭花和龍舌蘭的花莖等也都含有很多水份。
注意:千萬不要飲用那些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喬木的汁液,有毒。
從動物中取水
動物的眼眶里貯含水,通過吮吸就可得到。所有魚類,威海拓展培訓,體內都有可飲的流汁。尤其是大魚,煙臺拓展訓練,沿魚刺延伸,貯有許多新鮮流汁。將魚解剖并取出內臟,保留脂肪并除去骨架。小心不使魚體內的流汁流走,你可直接飲用它們。要留心不去吸吮魚肉部分的漿汁,因為它們富含蛋白,消化時會消耗大量的水分。沙漠動物也可成為流汁的來源。在澳洲西北部地區的旱季里,當地人經常挖開干粘土層,尋找沙漠青蛙。蛙體內貯有水分,可以榨取飲用。
另外,動物的糞便也是含有水分的,比如野牛、駱駝、大象等動物的糞便含水量就非常高,在荒野求生節目中,貝爺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下示范了一個極限取水的方法——擠壓新鮮大象糞便里的水分!捏著一坨碩大的象屎并擠里面的糞水喝!
收集露水
在野外,露水是比較干凈的水,如果能夠收集到就可以直接飲用。在清晨的樹葉上經常會聚集著一些露水,通過不斷的收集還是能夠得到一些水分。除了通過手機樹葉上的露水外,還可以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從半夜到天明這段時間里,將塑料布張開,盡量將面積張到最大,在塑料布中間放一個干凈的石頭壓著,露水多時就會往中間流,時間久了可以積少成多,解干渴之急。而如果沒有其他的辦法的話,還可以在清晨時分舔樹葉上的露水,簡單、粗暴、直接,很多動物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喝水的,人在自然面前也只是一個渺小的動物,但這樣補水效果不是很好。
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取水
如果有塑料袋的話,還有一種極為簡便的取水方法,就是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取水。根據蒸騰作用原理,植物通過根部重土壤里吸收的水分通過葉子散發到體外,我們可以用一個塑料袋套在樹枝上,袋口扎緊,將大量的葉子包在塑料袋中,在植物蒸騰作用是,樹中蒸發出來的水分就會越來多,袋子上就會存有較多水分,利用這個方法,每天取水量可達15千克左右。
海水淡化
在海邊,如沒有離子交換樹脂脫鹽,可以用鍋煮海水來收集蒸餾水的方法使海水淡化。煮海水時,在鍋蓋內側巾鋪上毛巾,將蒸餾水的水珠吸附在毛巾上,然后再擰在大貝殼或其它容 器內。這樣反復制作,就可得到所需要的可飲用淡水。
冬季,可將海水放在一個容器中凍結。當海水凍冰時,大部分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就會結晶而離水,因此,冰塊基本上是淡化的。而將未凍冰的水,即濃鹽水在鍋里加熱,熬干后可得結晶鹽,再展于紙上,除去苦分,即得食鹽。
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片沙漠戈壁中,在有植物的地方,通常深挖4~5米即有潛層地下水。水經沙層過濾,一般清澈透明,但因地下水大量蒸發濃縮而成鹽堿水,不能飲用。如無離子交換樹脂脫鹽劑,則可用上述海水淡化的方法處理后飲用。
自制太陽能蒸餾器
還有一種有趣的獲得飲用水的方法是,自制一個簡易太陽能蒸餾器,把地下的水吸收上來。方法如下:挖一個直徑至少90公分的坑,在坑中央放一個清潔的容器。如附近有樹葉或灌木,可采來散放在坑內,以增加水的收集量。用一塊塑料布蓋著坑口,用石頭、沙子或其它重物壓緊坑緣。在塑料布中央放一塊小石頭,使塑料布成一倒置圓錐體。使塑料布的最低點正好在容器上方,但不可碰到容器。水會凝結在塑料布向著坑的一面,然后滴到容器內。如有膠管,可把一端放在容器內,另一端伸出坑外。這樣就能用管吸水,不必移動蒸餾器。
這個方法可以用于海水、苦咸水的淡化。
尿液
通常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用這一招的。尿液主要是水分,然后就是含有無機鹽、尿素、尿酸等代謝廢物。這些代謝廢物是沒有任何營養,同時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的,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尿液中最主要的是水分!因此在緊急關頭是能喝的。貝爺是我的偶像,他曾經在極端的環境下,為了生存就喝過自己的尿液,連屎里面的誰都能喝的人,喝尿感覺也就沒那么惡心了。
結語
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野外取水的技巧,無論在多么艱苦的環境中我們都能夠獲取得到水源,但這些取水的方法并非長久之計,只能維持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求生的一段時間,長時間飲用不夠干凈的水將會給人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