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方案的第四章 分散式飲用水安全應急凈化技術
第十條 應急凈水藥劑選用
(1)快速凈水粉:用于將各類水源處理成生活用水。快速凈水粉起效快、用量少、效果好,適用于各種水源,5分鐘內將混濁水快速混凝澄清。凈化后的水清澈,無異味,可作為一般生活用水使用。經消毒或煮沸后可作為飲用水。
(2)通用凈水劑:包括明礬、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鋁鐵、聚合硫酸鋁和聚合硫酸鐵等。
(3)簡易凈水材料:沒有上述混凝劑時,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錦葵,馬齒莧、刺蓬或榆樹、木棉樹皮搗爛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第十一條 簡易澄清技術
可以在短時間內去除水中砂粒等大顆粒有機物質。適用于較清潔地表水,不需藥劑。
取水后將原水放置在較高圓柱形容器內,較粗大的顆粒物可在10分鐘內沉淀去除。取上層清液煮沸飲用。當水中顆粒物小于10um時,短時間內不能下沉。
第十二條 簡易滲透方法
去除水中懸浮物等物質。適用于較渾濁地表水,不需藥劑。
在離水源3~5米處向下挖1個大約50~80厘米深、直徑約1米的坑,讓水從砂、石、土的縫隙中自然滲出,然后將已滲出的水取出,放入盒或壺等存水容器中。注意不要攪起坑底的泥砂,要保持水的清潔干凈。
第十三條 簡易砂濾技術
利用細砂過濾去除水中懸浮物,保障飲用水安全,可供給村鎮集中人口使用,適用于各類水質,不需藥劑。
先建造砂濾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方形或長方形水池,可按每平方米濾池每晝夜產水3000升計算(約可供100―200人飲用),以實際用水人口計算砂濾池面積。池底部鋪設水管,在管上鉆若干小孔,外包棕皮或編織布,此管可將過濾水導出。池下部填入墊層,墊層為粒徑1―16毫米的豆石、碎石或卵石,較小的放在上層。最下層放粒徑8~16毫米的石子,厚100毫米,其上放粒徑4~8毫米的石子,厚100毫米,再放上粒徑2~4毫米的石子,厚100毫米,最上放粒徑1~2毫米的小石子,厚50毫米。墊層總厚度為350毫米。
第十四條 家用砂濾缸技術
家庭范圍使用的簡易砂濾技術,適用于各類水質,具有產水量穩定可靠,材料方便易得,無需藥劑等優點。
家庭可以用缸或桶作為砂濾容器,桶下部打孔引水,在底部鋪數層棕墊,砂層厚度為400毫米左右,砂層上再鋪2~3層棕墊,防止倒水時沖擊砂層。在濾缸(桶)下放清水容器,以接、盛過濾的清水。
第十五條 混凝沉淀技術
去除懸浮物和膠體雜質,包括水中懸浮的粘土顆粒以及細菌、病毒、蛋白質、腐殖酸等,使水質得到初步凈化。
使用固體藥劑時,先加水溶解配成2―5%的溶液,在溶解時先加水進行攪拌,慢慢加料,而后將配成的溶液加入到欲處理的水中;使用液體藥劑時一般直接向處理水加藥。向處理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藥劑溶液,控制最終濃度在要求范圍內(例如,使用聚合硫酸鋁鐵一般控制最終加藥量每噸水20至30克),加藥后要快速充分攪拌1分鐘左右,然后再緩慢攪拌5至10分鐘,靜沉1小時后,即可做后續處理使用。一般用的混凝劑有:硫酸鋁、明礬(硫酸鋁鉀)、硫酸亞鐵、三氯化鐵、堿式氯化鋁等。混凝劑投加量應根據原水濁度、pH、水溫、混凝劑種類等多種因素確定,最好先進行試驗以確定適宜投加量。
第十六條 簡易過濾+消毒技術
供野外少量人員使用的簡易沙濾技術,適用于水質渾濁、有漂浮異物、蠕蟲等不良水質時使用。具有材料方便易得,無需藥劑的優點。
找1個較結實的塑料袋,將底部刺些小眼兒,或者用棉制單手套、手帕、襪子、衣袖、褲腿等,也可用1個可樂瓶或大礦泉水桶,去掉瓶底后倒置,再將瓶蓋扎出幾個小孔,然后自下向上依次交替填入2~4厘米厚的無土質干凈的細砂和木炭粉,共5至7層,壓緊按實。將不清潔的水慢慢倒入簡易過濾器中,待過濾器下面出水時,即可用盆或水壺將過濾后的干凈水收集起來。在收集的水中投加消毒片,每水壺內加入1~2片,搖振1~2分鐘,放置20~30分鐘后飲用。
第十七條 沉淀、砂過濾+煮沸技術
適合于居民安置點和單戶分散供水。去除粗大漂浮物的水源水經2―3小時沉淀后,取上層水放入砂濾槽過濾,過濾后的水放入鐵鍋、大壺或烹飪用高壓鍋內進行10分鐘左右煮沸,煮沸后的水即可供飲用。
采用粒徑0.2―1.0毫米的河砂作為濾砂,砂層厚度1米左右。濾水砂槽可用多個裝填砂粒的水桶串聯而成,應保證總的砂層厚度在1米左右。當砂層濾水阻力過大時,應將表層砂層取出、清洗后重新填充。砂濾槽過濾效果,即濾后水的濁度,可以通過調整水流在砂濾槽的流速和裝填的砂粒直徑來進行調整。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