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么非要決定把核廢水排到海洋?排到自己本土河里不可以嗎?
因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指導意見也是認為經過處理的核廢水可以排向大海的。
全世界建立在海邊的核電站,他們的核廢水經過處理后都是排向大海的,加拿大、法國等國家都是這樣的e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全球核電站每年向大海排放的放射性活度物質(TBq)總量為6000 TBq,而加拿大重水反應堆排放量是每年200 TBq。
而日本福島核電站現有核廢水含氚總量大概是是1200TBq,這是一共。
當然,以上數據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核算的,但是同時也說明日本目前福島核電站現有核廢水含氚總量并沒有那么可怕,雖然確實挺高的。
順便我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國的重水排放的國標,我國國標已經是國際上相當環保的排放標準了。
這里我就給大家說一下國標 GB6249-2011排放標準好了:
(國標 GB6249-2011)
日本福島核電站計劃每年最大排放量是100 TBq = 1 x 10^14 Bq,是低于我國國標規定的重水排放標準的。
還有人說正常發電的冷卻水與核泄漏的冷卻水不一樣,說這話的朋友我建議去看看國標 GB6249-2011,國標只規定了放射性活性限值。
對于國標GB6249-2011來說,是無所謂正常發電的冷卻水與核泄漏的冷卻水的,國標只關心放射性活性限值。
只要放射性活性限值不超標,對于國標GB6249-2011就是符合排放標準的核廢水;如果放射性活性限值超標,那么對于國標GB6249-2011來說,哪怕是一瓶飲用水,也是不符合排放標準的,ok?
環太平洋國家里有兩個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你覺得這兩大強國會坐看日本超標排放核廢水而什么都不做嗎?
?日本的出發點:(1)有難同當,有福獨享。
核電用于本國,然而核污染廢水我家沒地兒存了,(鞠個躬,誠懇地說聲對不起),同住地球村,只能大家一塊分擔了。
(2)大海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日本的核電站大都選擇了臨海而建,考慮了取用海水冷卻便捷、低廉、可靠的有利條件,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也為發生事故后排放廢水入海提供了“客觀便利”的條件。
日本核電站分布示意圖
(3)掩耳盜鈴。
一滴墨水放在墨水瓶里還是墨水,放到臉盆里就稀釋肉眼看不到了,但物質不滅,色素微粒依然存在。含有未衰變核物質的廢水,即使進入大海,在充分稀釋前,局部仍然屬于濃度嚴重超標狀態,潛在的環境風險依然嚴重。
(4)核廢水排放在自家河流里還污染自己
不如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曾經把洋垃圾打包轉運到中國一個道理。但是固體垃圾可管可控,海水隨著洋流四處飄蕩,不論用行政管理手段還是技術管理手段,都沒法實現了。
中國已經對洋垃圾說不
(5)日本也有核廢料土地處理,但成本高、浪費土地資源,還把風險留給自己
日本核廢料土地處理
?本質本質上還是日本政府強盜邏輯、不負責任。滿嘴仁義道德,遇事甩包袱,就是說的日本。
關注@工程師天張,用大白話為你解讀熱點新聞背后的科學知識。
如果日本真的把核廢水排入海洋,鄰國應該怎么辦?
首先有關這個問題,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為啥這么說,因為如果危險排放的話,最直接的受害對象是日本自身。
據《日本經濟新聞》2020年10月3日的報道:自從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來,福島核電站第1號被損壞后,包括注入的地下水、雨水,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每天180噸(2019年的數字),在核電站所屬的設施內1000個大型油罐儲存123萬噸。
到2020年為止合計有137個大型油罐來保存,但是根據污染水的現狀,到2022年就會所有的油罐都會裝滿了。
主要擔心對當地造成的污染影響,日本的專家經過6年的研究,2020年2月,根據日本全國各地的核定站的實際業績,做出了“向海洋排放是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就目前的污染水處理技術,徹底的去除放射性物質氚(三氫)是非常苦難的,還會有殘存。氚(三氫)在自然界的大氣中的水蒸氣和雨水中都會有微量的存在,但是發生的放射線會非常弱。一般的核電站含有氚(三氫)的污水也在產生,將濃度降到基準值以下后,拍到海里是被國際組織認可的。世界上很多的核定站也都在向海洋排放。
即使是日本政府決定排放了,各種排放設備的設計和排放標準都準備齊全,到真正的排放開始也會需要兩年的時間。排放的時候會把難以去除的氚(三氫)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都去除后,另外再用500-600倍的水來稀釋后慢慢地向海洋排放。
據東京電力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排放時氚(三氫)的濃度會降到基準值的1/40左右,同時對核電站周邊的海水放射性物質濃度進行嚴密監測,如果發現異常就會馬上停止排放。
廢爐拆解完畢為止排放也會終止。
@蔣豐看日本 @邱震海 @人民日報海外網 @王豐臺北 @侶行 @人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