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法AB法中各個階段的各種控制參數的標注和說明....
A-B工藝的A段屬超高負荷活性污泥系統,主要工藝參數如下:
污泥負荷F/M=2-6 kgBOD5/(kgMLSS*d)
污泥齡SRT=0.3-0.5d
曝氣時間:Ta=20-60min
溶解氧:DO=0.2-1.5mg/L
回流比R=50-70%
A-B工藝的B段屬中低負荷活性污泥系統,主要工藝參數如下:
污泥負荷F/M=0.15-0.3 kgBOD5/(kgMLSS*d)
污泥齡SRT=15-20d
曝氣時間:Ta=2-3h
溶解氧:DO=2mg/L
回流比R=50-100%
以上參數都是理論值,建議在此基礎上多觀察多分析得出合適的控制參數
污水處理廠調節池設計參數
主要體積參數,來源于調節池來水水量的變化圖,——將一天中的調節池小時變化量繪成圖,首尾相聯作直線,并作平行切線,得到最高、最低切點,兩點的差值即為調節池的理論容積,在理論容積基礎上增大13%左右,即為實際容積。
水質均衡:利用來水水質與同期來水水量的乘積,得到來水水質變化圖,計算水質調節效果。為后續處理提供水質參數。
一般調節池多有沉淀,為了防止沉淀池池底於泥,可設置攪拌或曝氣裝置;因為污水水質比重差別大,設置的攪拌或曝氣能耗差別較大,生活污水的參數(供參考):0.002KW/立方米每天,
污水處理的排放指標
污水處理的排放指標很多,一般工業廢水可以參考《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城鎮污水處理廠可參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18918-2002),此外,還有一些工業廢水有行業標準
污水處理中計算停留時間都需要哪些參數?
污水處理中停留時間的確定
停留時間的計算:
停留時間=孔隙體積÷每天進水負荷
一般來說,大部分污水水質指標的去除率,會隨著停留時間的延長而增大。
在試驗時,在污水進水濃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控制水力負荷,比較不同水力停留時間出水各指標(BOD、COD、TN、TP、NH+4-N、SS等)的去除率。
資料表明,一般2~5天的停留時間比較適宜。
附:水力負荷的確定
計算水力負荷一般采用水量除以面積,實際上就是表面負荷。另外,可采用水量除以過流斷面面積,該法更能反映水力負荷的真正含義。
水力負荷與COD、BOD、SS、NH+4-N、TP、TN等去除有密切關系。
有資料表明,SS的去除率在水力負荷不大時會隨其增大,達到一定值后,增大水力負荷,其去除率會降低;COD去除率與水力負荷呈擬線性關系,COD去除率隨水力負荷升高而逐漸降低;NH+4-N和TP的去除同SS的去除有某種程度的近似,因此,存在一個最佳的水力負荷使出水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
該值的確定,可以通過改變水力負荷,檢測出水指標來實現。
試驗表明,在水力負荷不超過500cm/d時,該系統對各種污染物質都有較高的去除率。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標
原發布者:王沛云
好氧活性污泥性能指標
1掌握活性污泥性能指標的重要性
中原油田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城市生活污水,采用合建式一體化氧化溝(CombinedAndIntegrated Oxidation Ditch)工藝。相對傳統活性污泥法工藝而言,氧化溝工藝流程短,設備及構筑物利用率高,投資小,占地少,運行成本低;出水水質好,抗沖擊負荷能力強,除磷脫氮效率高,污泥易穩定,便于自動化控制等。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包括:
(1)污泥膨脹問題:
當廢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溝中污泥負荷過高,溶解氧濃度不足,排泥不暢等易引發絲狀菌性污泥膨脹;非絲狀菌性污泥膨脹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較低而污泥負荷較高時。微生物的負荷高,細菌吸取了大量營養物質,由于溫度低,代謝速度較慢,積貯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類物質,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著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脹。針對污泥膨脹的起因,可采取不同對策:由缺氧、水溫高造成的,可加大曝氣量或降低進水量以減輕負荷,或適當降低MLSS(控制污泥回流量),使需氧量減少;如污泥負荷過高,可提高MLSS,以調整負荷,必要時可停止進水,悶曝一段時間;可通過投加氮、磷肥,調整營養物質平衡(BOD5:N:P=100:5:1);pH值過低,可投加石灰調節;漂白粉和液氯(按干污泥的0.3%(22.3.3冷卻后恒重,減少的部分即為揮發性懸浮固體。將各數據測定結果列于EXCEL表中,便于比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