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泊河再現臟水, 你怎么看?
海泊河是青島的一條城市內河,發源于浮山,流經市北區,穿越海泊河公園、沿八號碼頭北側匯入膠州灣。貫穿遼陽西路、連云港路、徐州北路、敦化路、山東路、鎮江北路、威海路等八條城市主干道,是周圍居住、商圈等的生活污水匯流入處,進入暗渠,至下游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海泊河是青島市北區生活排污、治污的睛雨表,海泊河的水就是成績,青島美不美,看看海泊河的水。
找河長問責
青島鋼廠如何規劃?
一般企業搬遷都是先建新廠,新廠投入運營生產之后老廠慢慢停工,再到完全搬遷青鋼城市鋼廠環保搬遷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核準,該項目同時也是國務院批復的山東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方案的重要內容。青鋼搬遷項目將按照市委、市政府“藍色引領、生態循環”的要求,全面淘汰落后工藝,全部采用國內領先的生產裝備,走質量、品種、效益之路,實現綠色、循環、低碳、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環保投入將達18億元青鋼將由李滄區整體搬遷至位于黃島區的董家口臨港產業區。搬遷后,將按照建設生態企業的原則進行工廠設計,新工廠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水平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項目用于環保的投資將達到18億元,占總投資的11%以上。搬遷后,青鋼的焦化、燒結、煉鐵、煉鋼都將按照新標準要求,配備世界冶金企業技術成熟、裝備先進的除塵、脫硫及脫硝設施,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時建設大型綜合污水處理廠,實現生產污水零排放。20億元建設節能工程青鋼在搬遷過程中,將投資20億元,建設CCPP發電、TRT發電、燒結余熱發電、干熄焦發電、轉爐余熱回收利用等15項重大節能工程,占總投資的12%。新工廠投產后,水的循環率將達到97.2%,年節電16.7億千瓦時、回收蒸汽65.7萬噸。青鋼新工廠將按照國家鋼鐵產業政策及技術準入條件,采用新一代鋼鐵流程設計和行業先進工藝技術裝備,工藝水平和裝備水平實現大型化、現代化和高效化。打造優特鋼生產基地據悉,青鋼新工廠建成后,將生產專業化、高端化的優特鋼產品,產品實現替代進口,同時擴大出口,在全球中高端鋼材市場占據較大份額。新工廠投產后,將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優特鋼、精品線棒材生產基地,有效帶動周邊下游汽車零部件、輪胎、機械加工、金屬制品等產業升級,對半島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拉動作用。
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真的是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里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嗎?
我曾經因為好奇進入過德國人修的下水道內,相比國內的下水道來說,德國人修的下水道非常空曠,即便我張開雙手在里面奔跑也不會感覺到絲毫的狹窄,不僅如此,當我打開手中強光電筒的時候,我發現每隔一段路程,下水道的墻壁上都會有一個小空間。當時的我是屏住呼吸的,我伸手探進了空間里,在里面抓出了一包黃油紙包住的包褢,我打開后發現里面密密麻麻放著維修的零件和一張記載著非常清楚維修方法的圖紙,正當我不知道這是做什么用的東西時。
我背后有一個聲音傳來,說的是非常蹩腳的中文,他在跟我問好,聽口音應該不是本國人,我轉頭一看,是一個高大的白人,他頭上正戴著一頂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安全帽。他從我手中拿過圖紙,一點點詳細地跟我講解了這張圖紙的內容,原來這張圖紙是上世紀德國人在修建青島下水道時留下的圖紙,他跟我說完之后覺得有些口渴,不知道從哪里翻出一張桌子和兩張椅子放在了空曠的下水道中,招呼我坐了下來,然后又不知道從哪里拿了兩杯滿滿的德國脾酒,和整整一大盤的羊腰子準備開吃,正當我要吃的時候,我發現我編不下去了。。。
是的,相信我說到這里大家都明白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了吧?沒錯,所謂德國人下水道中藏有圖紙、零件、維修工具的事情純屬人們編造的故事,大家看到的時候,只要將其當成笑話來看就行,沒必要太過于當真。
之所以這種傳聞在中國會有市場,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對“德國制造”沒有節制的崇拜導致的。
德國人工業制造的精細德國的工業制造在整個世界確實是屬于頂尖的,我曾經在一個醫藥公司實習過,公司里很多測量微生物的機器都是花了大價錢從德國進口而來的,從德國進口這些機器的價格也往往是國內相同機器的數倍之高。
那時候我還以為公司的領導是崇洋媚外,迷信外國的東西都是好的道理花了冤枉錢從德國進口的這些機器。
于是我就問了公司里面的老職員,通過詢問我才知道,公司并不是不想用國內生產的機器,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生產的機器實在是用不了。
因為那是一個和國際接軌的醫藥公司,經常會有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員過來檢查,他們檢查用的也是非常高的標準,雖然國內的檢測機器有時也可以用,但是在很多細微的精度測量上卻有著或多或少的誤差。
在出現過一些錯誤后,公司才會花大價錢從德國進口的這些機器回來使用,從很多高精度的工業制造來說,德國確實比中國的很多企業要用心。
關于100年后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仍舊在青島發揮巨大作用的傳聞雖然德國人比較嚴謹,生產制造的時候也比較用心深入,但是卻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德國制造”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神話,我們都在傳的青島下水道有德國人包裹的傳聞,已經經過很多人的親自探測證明是假的。
但是除此之外,卻還有著一個影響很大的傳聞一直被人們深信不疑。
那就是很多人將現代青島城市道路不會淹水的功勞放在了德國人修造的下水道上,以為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在將近100年后的今天還在為青島整座城市的防淹大業做著巨大的貢獻。
但實際上德國人當初只修建了200公里的下水道,也只局限在當初德租界的范圍內,現在青島的很多城區在大概100年前也還是人口不是很密集的農村郊外,德國人是不可能將下水道修到這些地方的。而且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在混亂特殊的年代里早就因為沒人疏通、維修,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堵住、荒廢了大半。
真正能流傳到現在還能使用的只有僅僅三公里的下水道線路,這些是后人重新疏通過才能保留到現在的,雖然只剩下了三公里,但能用這么久也足以說明那個年代德國人在青島投下的精力程度了。
現在青島的下水道線路完全是由我國自己疏通建造的,是獨立于德國人下水道線路的,全長接近3000多公里,在青島的地下錯綜復雜地構出了一個龐大的地下空間。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雖然現在青島很少被淹,但是雨水漫過路面的狀況還是偶爾會發生的,跟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唯一的優點就是三面環海容易疏通,雨水漫過路面的情況只是比較少而已,在不少地方還是有的。
所以說這個傳言是假的、是一個無厘頭的笑話、是一個無限神話德國人的虛假傳聞,德國人的嚴謹、以及工業上的精細是無法否認的,但是這里面卻總該有一個限度,他們雖然嚴謹,但卻是在可以理解范圍內的嚴謹,絕對不可能超出我們的理解范圍內,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該妄自菲薄,雖然國內很多產品公司都是粗制濫造的,但是擁有著嚴謹精神的企業卻也是有的,只不過我們缺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罷了。
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真的是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里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嗎?
這不是什么不可能理解的,也不是什么特別稀奇的問題。在德國,也包括英國等國家的施工項目中,很多都是有這樣的郵包或者可以保留的資料的,且在施工隊伍的檔案中,十分清楚地記載著這些建筑、特別是重要建筑的資料。一旦設計的使用期限到了,公司還會向項目所在地方發出警示,要求將這些建筑拆除重建,以杜絕安全隱患。
舉個例子,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意外收到了英國一家設計公司的信,信中說,外白渡橋的“橋梁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現在已到期,請注意要對該橋維修。信中還提到維修時要注意檢修水下的木樁基礎、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向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提供了全套大橋的設計圖紙,鋪開這些設計圖紙,人們驚訝地發現圖紙繪制日期是1903年8月25日,雖然歷經百年,這些圖紙依然保存完好,干凈整潔,沒有一點劃痕皺褶。
而德國在這方面,一點也不比英國差。所以,德國修建的青島下水道,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應該是真實的。所不同的是,當時德國人建造的下水道,長途不長,只有3公里,是青島地下管網總長度的1/1000。縱然如此,也說明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是很突出的,英國等老牌工業強國,在這方面也是非常努力和用心的。這一點,必須向他們學習,真正成為一個工匠大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