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與明洞工程防排水包括哪些內容
洞口工程是隧道進出山體的工程,含洞門、擋墻、洞口邊坡工程、仰坡工程、洞口溝槽等。 明洞工程是隧道中先明挖,然后修筑隧道的結構工程,一般與暗挖隧道的斷面形式有區別,采用直墻較多。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個自然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個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年,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為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億t,有近1/3的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生活污水3.0億t,集中處理率僅7.7 % 。據1999 年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中,二類水體僅占5.9%,三類水體占17.6%,四類水體占70.6%,五類水體占5.9%。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更為嚴重,56% 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個三峽庫區城市江段中,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為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最長,為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長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年堆存量達3000多萬t,綜合利用率約為43%。按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到清運出城進行簡易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沖刷下,大量的污染物匯入江河,造成三峽水庫嚴重的水污染,是導致三峽庫區水體大腸菌群全面超標和干流豐水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趨嚴重
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 萬t,其中入江約8000t,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余t。庫區農藥化肥污染、水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1999 年庫區農藥使用量就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藥占有一半以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少
多年來的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對原有森林植被破壞相當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僅為22.3%。庫區兩岸的多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以上,基本無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處于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巖方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的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人均綠地僅2.08m2,只相當于全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5.3m2 的39.2%,在全國3 5 個百萬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縣市就更少,例如萬縣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約6500多種,約占全國動植物種類總數的20%,國家一
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還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但由于生物種群賴以生存的森
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殘存無幾,導致林麝、豹貓
和猛禽數量明顯下降,虎豹在庫區已瀕臨絕跡。一些水生物種,如國
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等,二級保護水生
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成后造成生態結構變遷和生
存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一形勢直接威脅其生存,而加速瀕危。生
態惡化勢頭如不能有效制止,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全國地質災害發生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移民部門2000年的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大小地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中前緣在淹沒線175m 以下的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有不同程度危險性和潛在危險性的區域有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的87%。因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的村莊405 個、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2%,達5002.55萬畝,年流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億t以上,這必然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的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的排沙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從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的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個庫區。有90% 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序幕拉開而逐步解決。如,長江流域(重點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重點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來國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余人次來重慶市進行環??疾旌徒涣鳎貞c市已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范城市,并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參考網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