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歷史?
夏至西周,境內有褒國。先后屬梁州、雍州。
春秋戰國時境內為南鄭地,先后分屬巴蜀、秦國。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漢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內)隸之。東漢初,郡治遷于南鄭(今漢中)。
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占據漢中,仍設漢中郡。三國魏景元四年(263)魏滅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于南鄭。
晉太康十年(289)改設漢國,不久即廢。南北朝時,漢中先后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并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后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后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于南鄭(漢中);天寶元年(724)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后又改為梁州、洋州(今洋縣)、興州;興元元年(784)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鄭,開我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1072)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于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南宋紹興十年(1141)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治設于興元(漢中),西路治設于興州(略陽);后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元代設興元路于漢中,為隸屬于陜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清代設陜安道于漢中,轄漢中、興安府(今安康市)。
1913年設漢中道,轄今漢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縣,共25屬縣。1928年,廢道,縣直隸于省。1935年,設立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設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區漢中分區。
1996年2月21日,撤地設市,漢中地區改為地級漢中市。下轄漢臺(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臺區)、城固、洋縣、勉縣、寧強、略陽、西鄉、鎮巴、南鄭、留壩、佛坪11個縣區。同年4月,開展撤區并鄉建鎮工作,全市66個區公所建制全部撤銷,477個鄉鎮建制撤銷203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