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排水系統?
水,不僅僅是一個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個文明的支柱。但不是依靠水源就一定能成就一個文明,只有利用其優勢又防范其危害,才能讓一個文明立穩根基。中國古代城市的給排水系統,從簡陋設施一步步發展,其中不乏令人贊嘆的精妙作品。
目前發現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統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的唐戶村,稱為新鄭唐戶遺址。這個處于9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村落,擁有一條完整的繞房排水系統。而在建筑史上,給排水系統能稱得上范例的,漢長安城算其中之一。
漢都長安早期一直在渭河南岸發展,保證了都城居民和宮廷的充足水源。關東是一塊富饒之地。漢武帝時大規模擴建宮殿和都城,這使得舊有水源已不能滿足城市需求。
于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開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昆明池上源引渭河支流灃水和洨水,北與鎬池相通,其下源納水。昆明池周長達20多公里,主要功能是蓄水。其下有揭水陂可以控制和調節入城水量。水渠入城后在未央宮西邊設倉池,這是控制宮城區來水量的樞紐。昆明池出城后稱漕渠,開鑿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是一條東連渭河的人工運河。
有運河溝通渭河和黃河,江南的物產可以通過水路源源運入都城。通過城市水利工程,形成了可供控制調節,具備供水、泄洪、漕運和美化環境的水利體系。人工形成的水體進入都城,使城市市政功能進一步加強,城市質量得以優化。漢代比前代更全面地將水的環境功能運用到城市建設上,對以后宮城規劃和營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俗話說,“先有大板井,后有臨安城”。可見水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都是靠井水維持日常生活。官方也對水井的規格、開采、維護做出了具體規定,可見水井對國家的重要性。在井口處修建亭子,井口邊立碑注說,修建龍王廟等,無一不說明中國古代居民對水的重視。
而排水系統,故宮則是一個優秀典型。紫禁城中,內有金水河,外有護城河,一共有1142個用來排水的螭首,每當下雨時,可以欣賞到千龍吐珠的勝景。故宮里的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流入縱橫交織的溝道的支線和干線,最后全部流入內金水河,順河排出宮去。歷史記載,不管下多大的雨,宮內從沒有雨水阻塞的現象。 2012年7月21日,北京那場暴雨就讓人們見識了這個已經有600年歷史的排水系統的能力。這些排水設施,能使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的雨水通暢排出。
有時,一座城市的發展,不僅僅在于高樓崛起,安全不僅僅在于銅墻鐵壁,深埋地下的那些細枝末節可能才是一座城市的根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