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大學不能建在鄉村??
大學還真的不能建在鄉村,這不是什么城鄉二元結構,不平等什么的,而是從建立大學的目的,以及教職工和學生的生活成本所綜合決定的。
國家出資建立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的建設培養人才,服務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這就決定大學培養的人才要適應當代社會的變化,把握時代脈搏,跟上發展的節奏。產學研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你把學校建在偏遠的鄉村,學生不了解真正的市場在發生什么,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市場所需要的那不成了無用功。不要說網絡可以彌補,很多企業找學校合作項目看上的就是地緣相近,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到企業去實踐都非常方便且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生活。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同樣也要深入人群才能在實踐中歷練,在龐大的農村人口規模也趕不上城市,樣本太小不足以窺探整個社會的變遷。所以學校從發展的角度看不能遠離城市。
上面已經提到了學生和老師要做如此多的事,放在鄉村即便基礎設施延伸到了,交通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都會高的驚人,生活的諸多不便會直接影響生源(找工作是現實問題,面試一個工作跑小半天還干不干別的了),教職工也不愿意到那里工作。至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是個大工程。水電供暖吃喝拉撒,突然涌入的人群絕對不是鄉村可以承載,等這些都建起來這就是個小城鎮啊與你回歸自然的初衷背道而馳啊。
至于你提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短期的課外活動,相關專業定期的實地調研,大學生村官等公益活動來彌補,只要變成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目的在與了解而不是讓所有的學生都留在鄉村那是隱性的資源浪費(英雄無用武之地啊)。在大學的分布上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在當地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郊區建立與當地經濟相適應的專業學校,畢竟大學與中小學的教育還是不一樣的么,它除了普及知識之外還要向社會貢獻知識產出,考慮問題就需要站得更高顧慮全局了。
以上僅為跟人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