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標準?
一、示范村建設標準
1、村莊經濟繁榮。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示范村有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特色產業,農村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純收入逐年增長,戶戶有盈余。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本縣(市)區平均水平,低收入人口比重(低收入人口數/本村總人口*100%)小于10%;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均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2、民居功能完善。村莊規劃建設布局合理,符合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域產業發展規劃。新民居整潔美觀,功能完善,方便生活,堅固耐用,符合抗震設防要求,達到“三新六有”(結構體現新設計、建設采用新材料、外觀呈現新面貌,有干凈整潔的廚房、有安全衛生的飲水設施、有沼氣或其他清潔能源、有太陽能或其他淋浴設施、有衛生型廁所、有節能取暖設施)標準,70%以上的農戶住上新民居。
3、基礎設施配套。“水、路、電、訊(郵)”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教、文、衛”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長效管理機制健全。示范村達到“七通六有”和“四化一處理”,(即,七通: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寬帶、通柏油或水泥、通客運班車或公交車、通電話或無線通訊、通郵。六有:有標準化的幼兒園或小學、衛生室、村民活動中心或文化活動廣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農家店或農資超市、農家書屋。四化: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院凈化、村莊綠化。一處理: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收集處理)。村內路網布局合理,實現戶戶通。村內排水系統完善,生活垃圾得到集中處理。
4、生活環境優美。通過村莊綜合治理和重點建設,達到示范村建設與周圍環境協調,村容整潔、生態宜居、便利生活。村規民約和村莊環境衛生日常維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健全,“五亂現象”得到有效控制(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流、畜禽亂跑)。街道路面平整,衛生狀況良好,道路兩旁綠樹環繞。農家庭院設計布局合理、雜物擺放整齊、清潔衛生、栽花種樹、清新自然舒適。
5、社會事業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運行機制完善,村級衛生室達標、村民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報銷,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普及率達到100%,初中普率達到98%,幼兒入園率達到90%以上。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新型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適齡人口全覆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五保戶供養率達到100%。示范村基本達到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娛有所樂。
6、精神文明進步。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村星級文明戶掛牌率達到100%,“十星級”文明戶達到60%以上。認真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無計劃外生育。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生活方式文明健康。村民遵紀守法,無刑事案件發生。村風民風淳樸,村民道德風尚良好,誠信友愛、家庭和睦、鄰里和諧、村風文明。
7、社會管理高效。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健全完善,實現基層黨組織、基層民主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綜治維穩組織“四個覆蓋”。“四議兩公開”、“四權一體”先進經驗和工作方法得到落實(“四議”: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四權”:強化村黨組織領導權、規范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決策權、落實村委會執行權、保障農民群眾監督權)。《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健全完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護渠道暢通和規范。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干群關系和諧融洽,社會秩序穩定。
8、幸福指數提高。示范村村民對實現勞動就業、家庭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基本滿意。對“水、路、電、訊(郵)、科、教、文、衛”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對文化、教育、醫療、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基本滿意。對農村住房、村容村貌等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基本滿意。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等村民自治情況基本滿意。對社會治安、和諧穩定基本滿意。
二、示范區建設標準
1、有規劃科學合理、主導產業突出、城鎮功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生活水平較高,宜居宜業、文明風尚、社會和諧、帶動輻射能力較強的中心鎮。
2、新民居建設相對密度較高、建設集中、成效顯著的省級示范村5個以上。
3、示范區內省級幸福鄉村計劃示范村全部達到幸福鄉村計劃示范村建設標準。
4、區域經濟發展較快,主導特色產業明顯,特別是二、三產業發達,能安排示范區農民充分就業,農民能從中獲得較高比例的工資性收入。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比率高于本縣(市)區平均水平。
5、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示范區全部實現道路村村通,形成暢通便利的交通網絡。村莊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綠化、亮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管理達標。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建設布局合理,九年義務教育普及,農村幼兒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勞動技能和就業培訓、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健全。郵電、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發達,能有力支撐農村社會事業較快地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適齡人口全覆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鄉鎮敬老院建設達標,五保戶實現應保盡保,集中供養率達到70%以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