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1.心理發展的含義:指個體隨年齡的增長,在相應環境的作用下,整個反映活動不斷得到改造,日趨完善,復雜化的過程,是一種體現在個體內部的連續而又穩定的變化。
2.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連續性與階段性;方向性與不可逆性;不平衡性(個體出生到成熟并不總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線發展,而是體現出多元化的模式);個別差異;發展的關鍵期(1-3:口語學習的關鍵期;4-5:書面語言學習;0-4:形象視覺發展;5 左右:掌握數概念;10以前:外語學習;5 以前:音樂學習的關鍵期)
3.發展的關鍵期:人或動物的某些行為與能力的發展又一定的時間,如在此給以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進其行為與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發展甚至導致行為能力的缺失。關鍵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發生在生命中的一個固定的短暫時期。
4.成熟勢力說的基本觀點:格塞爾認為,心理發展是由機體成熟預先確定與表現的。成熟是推動心理發展的主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與變化。雙生子實驗。
5.行為主義觀的基本觀點:華生否認遺傳在個體成長中的作用,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以推測刺激。斯金納用操作性調節作用來解釋行為的獲得。他認為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兩類,前者是經典條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發的反應行為;后者是個體時不時放出來的行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為的習得與及時強化有關。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新行為。三個人的要旨在于主張心理發展只是量的不斷增加過程,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
6.精神分析論的基本觀點:弗洛伊德看來,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動力,心理的發展就是“性”的發展,或稱心理性的發展。
7.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皮亞杰認為,發展受四個因素的共同影響即:成熟(機體),自然經驗(與外界無力環境接觸獲得),社會經驗(語言和教育,平衡化(思維的本質)來源于主題對客體的動作,是主題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思維的本質是適應,可以用圖式,同化與順應,平衡來說明適應的過程),其中平衡化起決定性因素。
8.畢生發展觀的基本觀點:
a 個體發展是整個生命發展的過程;
b 個體的發展是多方面,多層次的;
c 個體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9.埃里克的畢生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包括:嬰兒期(0-1。5)此階段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兒童早期(1。5-3)……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學前期(3-6)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學齡期(6-12)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亂,防止同一感混亂;成人早期(18-25)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成年中期(25-50)獲得生殖感避免停滯感;成年晚期(50-死亡)獲得綜合完善感,避免對自己的失望和厭惡感,體現著智慧的實現。
10.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含義:同樣的刺激物如反復呈現,最后會使原先出現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習慣化;在個體已對某種刺激物形成習慣后,又出現一個新的刺激物,這時個體又產生了反射行為,表明他能將新刺激物與舊刺激物加以區別,這中恢復了對新事件的興趣的想象稱為去習慣化。
11. 皮亞杰的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他認為,思維或智慧的發展使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其發展階段最主要的特點使:階段出現的先后順序固定不變,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圖式或認知結構,圖式或認知結構的發展使一個連續建構的過程。他把個體思維發展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a 感知-動作階段(0-2)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構筑動作格式,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
b 前運算階段(2-7) 由于符號功能與象征功能的出現,思維得以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表象思維與直觀思維稱為該階段的主導;
c 具體運算階段(7-12):此階段個體的思維具有了內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體性等特征;
d 形式運算階段(12以后):其特點是兒童的思維已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而著眼于抽象概念上。
12. 影響心理發展的遺傳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指哪些與基因聯系著的生物有機體內在因素,它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環境因素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它規定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
13. 敏化效應與鋼化效應的含義:前者指以前經常遇到的壓力和逆境,會使個體在今后面臨類似消極經歷時產生更為脆弱的感受;后者則指先前的壓力和逆境使個體對今后類似消極經歷的耐受性提高,從而更能成功的應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