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怎么建
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要點主要有下列六點:
第一是深層次發掘資源優勢,在規劃中突顯綜合資源特色,推行鄉村旅游的錯位發展和組團化競爭,推出一大批精品山村旅游點,構建鄉村旅游群落,依托于獨特的生態農業資源,建成主題風格式旅游區。
第二是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完善村莊合理布局規劃。結合行政村調整,確立縣域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數量、功能與定位,優化和科學安排縣域城鎮發展、村莊分布、產業平臺、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顯、梯次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合理布局規劃體系。
第三是以分類推進為原則,修編村莊建設規劃。村莊建設規劃要在布局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全面惠及與突出重點”、“均等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原則,在功能布局與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對治理建設的內容、項目和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在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上進行區別對待,因村制宜地對村莊建設規劃進行深化、細化、具體化。
第四是以銜接配套為要求,修編完善其他有關規劃。一定依照銜接配套的要求,修編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規劃等,努力實現各種規劃的無縫對接,保證村莊布局規劃與整治建設規劃可以落地、可實施。
第五是推動一系列無污染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森林食品和農村食品的生產和認證。增強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培育并打響綠色品牌。做好農業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注重“示范區”建設與發展特色農業、庭院經濟、農家樂旅游、農村文化產業和家庭物業經濟緊密結合,形成特色村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農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第六是通過農村新社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社會保障的無縫化整合,實現城鄉社區便民服務的一體化、農村社保體系高覆蓋,為農民提供穩定有序、和諧的社會環境。
1、整治農村環境,改善鄉村面貌?
在廣大農村,垃圾亂倒、柴草亂堆、圈舍亂搭、畜禽亂跑、污水亂潑現象十分突出,到處呈現出臟亂差的景象,為解決以上問題要做到試點先行,對垃圾實行分類處理,在鄉村設立可再生垃圾回收站點,分片區規劃建設不可再生垃圾填埋場,解決“垃圾哪里去”的難題;每個村建設垃圾池、垃圾屋,在公共場所擺放垃圾桶,選聘2―4名保潔員,購置垃圾清運車,堅持人員每天上崗,垃圾每天清運,“環境怎么保”的難題;加強宣傳教育,星級衛生戶評選,“習慣怎么改”的難題。
2、應地制宜,鄉村四改,實現城鄉統籌?
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要先行,起到環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切實抓好“四改”:?
第一改為“改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大力推進自然村組的道路建設,支持農戶硬化通戶便道,為農民群眾出行提供便利,并且配套設施隨即跟上,交通指示牌及紅路燈等不可缺失,為農民群眾發家致富加快步伐,也為促進城鄉交流創造條件。?
第二改為“改水”,一方面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水污染和弄攢環境衛生治理力度,通過城鄉一體供水,引泉入村,自來水入戶等方式,切實保障農民群眾喝上干凈水。?
第三改是“改廁”,建造衛生廁所,是農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一件牽涉千家萬戶的難事、好事。要根據各地實際,加大農村改廁工作力度,并建造排水排污系統,改變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第四改是“舊村改造”。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區別各地經濟實力、自然條件等不同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舊村改造,使農民受益、受惠,在改建過程中切實保護好農村自然生態、歷史文化。?
3、保留特色,打造美麗鄉村 ? ? ?
首先科學的制定規劃,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其次建設農村新社區,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視“懷舊”,從歷史深處和傳統根部重尋精神資源,留住自然風姿和人文血脈。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不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美麗鄉村的建設。?
最后鄉村是農民群眾的鄉村,對于鄉村的特色農民群眾是最為熟悉不過的,所以要走入群眾中去,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動員群眾、惠及群眾的群眾工作路線,嚴格按照政府主導、鄉村組織、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廣泛深入發動,廣泛匯集民力,努力形成共識,大打一場保留鄉村特色,打造美麗鄉村的戰役。?
4.構建長效機制,確保美麗長留 ?
建設美麗鄉村,徹底改變農村面貌,靠的是長效、靠的是持久,不能出現“一陣風”的形式化改造,對后續建設和發展不管不顧。?
美好鄉村建設目的在于造福農民群眾,其成效如何最終要由農民群眾檢驗。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統籌推進,即不新增村級債務、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讓農民群眾滿意。根據各村具體情況,合理確定建設目標,對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村,適當加長建設周期,分步安排建設項目。?
構建美好鄉村建設長效機制,實現建有方向,評有標準,管有辦法,美可持久。從根源上區域化解決農村環境問題,聯動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