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干旱,為什么印度不大力搞水庫建設?
當代世界大國中就屬印度最為奇葩,印度這個國家自然條件并不差,它的年平均降水量可是東方大國足足的兩倍,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就在印度境內。然而讓人想不通的是對于印度而言,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你若晴天,便是干旱。印度的干旱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每逢旱季,印度許多地方的人吃水都成為一個困擾政府的大問題。
從常理上說,印度這個國家應該不是一個缺水的國家,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狀的呢?
首先,根源還是氣候的問題。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不同,四季存在明顯差別,可以分為雨季(6~10月)、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幾個季節有明顯不同, 簡單說就是旱時旱死、澇時澇死,季節降水量不均勻。
第二,應該把板子打在印度政府身上。多年來,印度政府忙于活稀泥,對于基礎建設得過且過,像發電,修建水庫等等都是湊合著來。印度人好像把有限的資金都投入到了無限的軍備競賽中去了,在國際軍售市場上各種任性買買買,而在國內基礎設施的投資上卻是一省再省。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印度政府下定決心投資水利建設,他們的水利工程不拖個十幾年也建不起來,這個和印度的政治體制有關。
印度的政治制度過分強調民意,使得政府在做出一些決定的時候畏手畏腳,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那種效率。眾所周知,修建一個水庫或者大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牽扯到了民生的方方面面,需要社會上的各個環節予以配合,選址,設計,征地,搬遷,建設各方面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主導開展,然而,這恰恰是印度當代民主制度所最為欠缺的。
就拿征地來說,這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首先,印度政府決定建設水利工程,他們首先要做通地方政府的思想工作,這個應該屬于normal難度,畢竟許多地方政府和總理同屬一個陣營,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就算是敵對陣營,這些政治家也知道輕重。一般不會阻撓。
真正的困難是在搞定地方政府之后由于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政府還得繼續和一個個土地所有人進行公關,這可是妥妥的地獄模式!絕不比關二爺當年過五關斬六將輕松。因為這個事情牽扯到了土地所有人自己的根本利益,談判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很有可能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這邊按下了葫蘆那邊又起了瓢,很難達成一致,這樣就會極大的貽誤戰機。簡單點說就是不具備強拆能力。
印度人民也有問題。同樣是民主國家,韓國和印度就截然不同,韓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度很高,他們對于國家有一種主人翁精神在其中。所以他們的辦事效率就相對較高,而印度這個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是困擾印度發展的兩大問題。
同時,印度國內還有種姓歧視問題,這就使得印度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大打折扣,國家認同感不強,所以印度人民在遇到修建水利工程這樣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國家工程時很少主動考慮國家利益,幾乎都在計較個人得失,這也是印度人做事拖拉,難做大事的一個原因。
另外,資金也是一個大問題。建設水利工程可是需要海量的資金,印度很多地方的經濟狀況并不理想,很難支持獨立支持水利建設這么浩大的工程。更何況,水利工程建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還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維護,這也是一大筆錢,對于財政上捉襟見肘的印度地方政府來說,這筆錢真的出不起。
同時,印度雖然在許多頂尖科學技術上領先世界,但是歸根結底,印度的技術底子很薄,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強,而且印度的工人遠非中國工人可比,印度這個國家向西方學習學的不倫不類,他們過分強調對于工人待遇的保障,使得印度的工人在勤勞度上遠遠不如中國工人,工作時偷懶耍滑,屢見不鮮,工作效率非常低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印度許多投資巨大的國防項目比如阿瓊坦克,成為了業界最大的笑話。
正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對于建設水利工程這件事情印度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屆政府只能得過且過混日子,以喊口號為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