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如何引進投資者投資?
農村如何引進投資的問題,需要從幾個維度來看待問題,我本人也是農村的,對農村有很深的感觸。通過真實經歷來看待問題,或許這樣能夠更清楚的分析問題。
本身從事行業創投與企業咨詢行業,不能說頂級水平,也算是對于經濟趨勢與當下市場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每個人都會對家鄉有很深的感情,出于個人感情更希望為自己的家鄉建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的家鄉位于北京東北部的一個縣城,大山環繞。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旅游資源,農業特產相對豐富。更是某兩個國家重點城市飲用水供應地區。13年環保吃緊,但是由于地方財政稅收并沒有關停所有礦山企業,17——18年由于污染嚴重,被用水城市投訴,勒令關停所有礦山企業。在18年春,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合格的排放企業交足500萬的環保保證金可以繼續生產,不交押金的企業將給予拆除。因為都是中小企業,分布比較散亂。生產產能過高,為了這件事我回家一次,并和縣政府部門溝通過。經過我們分析判斷,即便排放達標,也不會太長久更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我們給出的意見是,排放廢棄物的產品研發,與產業集群化建設。如果政府肯擔保一個億的資金,我們可以招商引資5——8億。這樣再讓當地企業進行投資一部分,一個15——20億的產業集群可以落成。政府表示這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主要推進工作由政府負責,結果文件下達以后,鎮政府開會研討。并召集當地企業家組織募資。并沒有企業家愿意參與。項目糾纏以后。一些企業家憑借自己實力,招商引資有一些成功。但是由于分布分散,今年三月份又被用水城市投訴。致使企業關停。后來直到今天企業也還處于停產狀態。
再后來我們也從側方了解過,中小企業家們主要是害怕集群化以后,喪失自己的原有地位,無論如何原來自己的小廠,自己一個人說了算。但是不集群化行不成規模,很難有資金進入。這是一個矛盾的悖論。
農村引資不集中化,就達不到規模。沒有規模就不可能有大資金進入。而規模化的過程中很多農民以及農民企業家,對于企業管理和法律意識淡泊。固守傳統思想。這樣很難推進集群化,規模化生產運營。
另外一件事,是我們本村的事。幾個村里人在十年前開荒幾千畝山地,栽了果樹。計劃做采摘生態旅游。但是幾年下來由于投入過大,并沒有產出效益,致使沒能行成產業。那塊生態園一共八個股東,春節回家的時候大股東找到我,問我有沒有辦法引來資金。平心而論引來資金是可以的。但是產業結構以及操作手法需要調整,由于當時開荒的時候并沒有成立任何性質的組織結構,致使不能股權化。我告訴他引來投資就需要把股權合理化,現在八個股東誰都不愿意投資,又誰都不愿意縮小股比。八個均股。一個當家人沒有。任何一家農業投資都不會投。我公司專家費用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在伸縮股比方面就是一個很大障礙。沒人愿意犧牲,只能讓項目流產。
通過以上兩個親歷的事實說明,農民企業雖然在當地產業有所建樹,但是由于缺乏大局觀造成了很難引進投資的局面。
另外農業投資本身的缺點,投資周期較長,回報率較低的短板。致使很多資金不愿意投往農業項目。
再加上很多地方都有刁民的產生,相信各地都有投資失敗的農業投資前例。不得不讓人望而卻步。投資一個農業項目,有些投資建成以后,當地村,鎮也有聯合村民趕走投資人的情況,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這是投資農業的幾個弊端,如果這幾個弊端解決了,農業引資不會太難。
我是找找科創聯盟,一個創業者自愿發起的非盈利性民間組織。專注于初創企業,中小微企業發現問題。如果你的企業遇到資金問題,管理問題,市場問題,運營問題都可以來聯盟交流。我們專家團和各位企業家共享資源一定讓你不虛此行。
以上是我個人對此事看法,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