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和反硝化? 污水處理硝化和反硝化哪個先進行?
一、硝化和反硝化?
硝化過程和反硝化過程是氮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過程。例如NH4十被氧化為NO3一稱為硝化,NO3一被還原為N2稱為反硝化。
二、污水處理硝化和反硝化哪個先進行?
反硝化先進行
反硝化指硝酸氮和亞硝酸氮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還原為氣態氮的過程.反硝化過程需在缺氧條件下進行,并需要有機碳源作為電子供體完成脫氮過程.如果硝化反應在前,即好氧在前,則有機碳源(也就是廢水中有機物COD)基本被好氧過程去除,缺氧區沒有有機碳源的情況下,無法發生反硝化作用脫氮.所以缺氧區在前,通過回流好氧區的污水來脫氮。
三、氨化硝化反硝化關系?
氨化作用:有機氮化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轉化為氨態氮(氨氣等)。這個過程稱為氨化作用。此過程需氧。
硝化作用: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是氨(NH4)轉化為亞硝酸氮。此過程需氧。
反硝化作用:是指硝酸氮(NO3)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被還原成氣態氮(N2)的過程。此過程厭氧。
四、硝化與反硝化公式?
(1)硝化反應是向有機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應過程.
硝基是硝酸失去一個羥基形成的一價的基團.
常用的硝化劑主要有濃硝酸、發煙硝酸、濃硝酸和濃硫酸的混酸或是脫水劑配合硝化劑.
脫水劑:濃硫酸、冰醋酸、乙酐、五氧化二磷
硝化劑:硝酸、五氧化二氮(N2O5)
反應通式:A─H + HNO3 → A─NO2 + H2O (A代表任意有機結構)
(2)反硝化作用:也稱脫氮作用.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分子態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過程.
總的反硝化過程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2NO3- + 10e- + 12H+ → N2 + 6H2O
其中包括以下四個還原反應還原反應:
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2NO3- + 4H+ + 4 e- → 2NO2 + 2H2O
亞硝酸鹽還原為一氧化氮:2NO2- + 4H+ + 2e- → 2NO + 2H2O
一氧化氮還原為一氧化二氮:2NO + 2H+ + 2e- → N2O + H2O
一氧化二氮還原為氮氣:N2O + 2H+ + 2e- → N2 + H2O
五、什么叫硝化,和反硝化?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也稱脫氮作用。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釋放出分子態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過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為氮源,稱為同化性硝酸還原作用:NO3-→NH4+→有機態氮。許多細菌、放線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鹽做為氮素營養。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為呼吸作用的最終電子受體,把硝酸還原成氮(N2),稱為反硝化作用或脫氮作用:NO3-→NO2-→N2↑。能進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數細菌,這個生理群稱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細菌是異養菌,例如脫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單胞菌等,它們以有機物為氮源和能源,進行無氧呼吸,其生化過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數反硝化細菌為自養菌,如脫氮硫桿菌,它們氧化硫或硝酸鹽獲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鹽為呼吸作用的最終電子受體??蛇M行以下反應: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鹽還原成氮氣,從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營養的含量,對農業生產不利。農業上常進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環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減少,消除因硝酸積累對生物的毒害作用。硝化:自氨氧化為亞硝酸鹽的過程是由兩群微生物完成:氨氧化細菌(AOB)與氨氧化古菌(AOA)[1]。氨氧化細菌可在變形菌門的β-變形菌綱與γ-變形菌綱中找到[2]目前,只分離與發現了一種氨氧化古菌——亞硝化侏儒菌屬[3] [4]。研究最多的土壤中的氨氧化細菌屬于亞硝化單胞菌屬與亞硝化球菌屬。盡管在土壤中氨氧化同時發生在細菌和古菌之中,但古菌的氨氧化作用卻同時在土壤以及海洋環境中占首要地位[5][6],這意味著泉古菌門可能是這些環境中最大的氨氧化作用貢獻者。第二步(將亞硝酸鹽氧化為硝酸鹽的步驟)主要是由細菌中的硝化桿菌屬來完成。以上步驟都會產生能量并偶聯合成腺苷三磷酸。硝化有機體都是化能自養菌并且利用二氧化碳作為他們生長的碳源。一些氨氧化細菌具有一種稱為脲酶的酶,這種酶催化尿素分子分解為兩分子的氨以及一分子的二氧化碳。人們發現歐洲亞硝化單胞菌與土壤生的氨氧化細菌群一樣,可以通過卡爾文循環同化脲酶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以產生生物質能,并通過將氨(脲酶的另一產物)氧化為亞硝酸鹽的過程收獲能量。這一特性可解釋為什么在酸性環境中存在尿素的情況下會促進氨氧化細菌的生長[7]。硝化作用也在城市廢水脫氮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常規的脫氮是先施以硝化作用接著再進行反硝化作用。這一過程的消耗主要是花在了曝氣(將氧氣帶進反應器的過程)以及為反硝化作用提供額外碳源(例如甲醇)上。硝化作用也會發生在飲用水中。在上水分配系統中,氯胺常被用于二次消毒劑,存在的自由氨可以作為氨氧化微生物的底物。這一相關的反應可以使得系統中消毒劑的殘余量減少[8]。在多數環境中可以同時找到上述生物,它們產生的最終產物是硝酸鹽。然而,可以設計一個只產生亞硝酸鹽的系統(見沙倫工藝)。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一起形成了無機化過程,該過程指的是將有機物完全分解并釋放可用含氮化合物的過程。這一過程將氮循環補充完整。
六、反硝化池硝化池又叫?
硝化池不叫厭氧池,叫好氧池。污水從調節池進入厭氧池后,在厭氧狀態下,由厭氧微生物降解掉大部分有機務,同時在厭氧狀態下有除磷的效果。組成蛋白的大部分氦元素在厭氧狀態下被轉化為氨態氦進入硝化池。之所以稱作硝化池,是因為在硝化池中,在氧充足的情況下,硝化細菌將氨氮轉化為硝酸根和亞硝酸根,即硝態氮。所以硝化池與厭氧池是完全不一樣的。
七、硝化反硝化反應式?
在缺氧條件下,由于兼性脫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將NO2--N和NO3--N還原成N2的過程,稱為反硝化。反硝化菌為異養型微生物,在缺氧狀態時,反硝化菌利用硝酸鹽中的氧作為電子受體,以有機物作為電子供體提供能量并被氧化穩定。
反硝化反應方程式為:
NO2-+3H(電子供給體-有機物) → 0.5 N2+H2O+OH-
NO3-+5H(電子供給體-有機物) → 0.5 N2+2H2O+OH-
八、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原理?
概念其還原反應過程可簡述如下:NO-3→NO-2→NO→N2O→N2。在中性或堿性土壤處于嫌氣狀態時,其中的反硝化過程較為強烈。它使土壤中植物有效態氮素轉化成無效態的分子態氮,從而引起氮肥的損失,最終導致作物減產。
九、硝化、反硝化菌怎么培養?
硝化細菌:在曝氣池中保持pH6.8~8.5,溶解氧2~3mg/L,污泥齡9d以上,進水含氨氮就可以了。
反硝化細菌:缺氧池溶解氧0.2~0.6,BOD5比硝酸鹽氮3~5倍以上,適宜的攪拌,曝氣吹脫產生的氮氣。
十、硝化和反硝化的目的?
硝化作用是指異養微生物進行氨化作用產生的氨,被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氧化成亞硝酸,再氧化成硝酸的過程.
反硝化作用即硝酸還原作用.土壤中存在許多化能異養型反硝化細菌,在通氣不良,缺少氧氣的條件下,可利用硝酸中的氧,使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