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工藝的缺點?
一、簡述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屬于活性污泥處理工藝的一種變形工藝,一般采用轉刷等表面曝氣設備;氧化溝采用環形溝渠型式,混合液在氧化溝曝氣器的推動下作水平流動(平均流速>0.3m/s)氧化溝采用延時曝氣,不需初沉池,且不采用污泥消化處理;氧化溝的污泥負荷在0.05~0.10kgBOD5/kgMLSS.d之間;污泥負荷和污泥齡的選取,要考慮污水硝化和污泥穩定化兩個因素,一般污泥齡為10~30d。氧化溝分為很多種類型,如傳統轉刷曝氣氧化溝、三溝式氧化溝、卡魯塞爾氧化溝、奧貝爾氧化溝、一體化氧化溝、微曝氧化溝,因此具體流程要分情況考慮,可以參照活性污泥法處理的工藝流程。
二、氧化溝工藝的缺點?
氧化溝工藝的缺陷:
(1)污泥膨脹問題當廢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時,N,P含量不平衡,pH值低,氧化溝污泥負荷過高,溶解氧濃度不足,泥漿排放量大不順利,等等。細菌污泥膨脹;非絲狀細菌污泥膨脹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低,污泥負荷高的情況下。微生物負荷高,細菌吸收大量營養物質。由于溫度低,代謝緩慢,大量高粘度多糖積累,活性污泥的表面附著水大大增加,SVI值高。污泥膨脹。
(2)由于在水中大量的油脂,處理系統不能完全消除泡沫問題。一些油被濃縮在污泥中,泡沫通過旋轉刷和氧合產生,導致大量泡沫。
(3)當廢水含油量過大時,整個系統的污泥變輕,使二沉池污泥在運行過程中的停留時間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容易導致缺氧和污染污泥的形成;當曝氣時間過長時,反應器內存在較高的硝化作用,硝酸鹽濃度較高,二次沉降池容易發生反硝化,產生氮氣,使污泥漂浮;此外,廢水含油量過大時,污泥會隨油漂浮。
(4)氧化溝中流量不均勻,污泥沉積不均勻,為了獲得獨特的混合和處理效果,必須以一定的流量在溝內循環。一般認為最小流速為0.15 m/s,平均無沉積速度應達到0.3%0.5m/s。氧化溝的曝氣設備一般為曝氣刷和曝氣轉臺,旋轉刷的浸沒深度為250~300 mm,轉臺的浸沒深度為480~530 mm。與氧化溝水深(3.0~3.6m)相比,旋轉刷只占水深的1/10/1/12,轉臺只占水深的1/6/1/7,流速較高(約0.8~1.2 m);甚至更大)在氧化溝的上部。水底流速低(尤其是水深的2/3或3/4以下,混合氣幾乎沒有流速)會導致溝底大量淤泥(有時達1.0m厚),大大減少了氧化溝的有效體積。降低了處理效果,影響了出水水質。
三、aao氧化溝工藝原理?
AAO氧化溝工藝是一種生物處理廢水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好氧和厭氧微生物代謝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
AAO氧化溝通過調節好氧和厭氧條件下的微生物代謝,實現對廢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時能夠節約能源和降低處理成本。
四、氧化溝工藝優缺點?
1、優點:
(1)流程簡化,一般不需設初沉池。氧化溝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較長,有機物去除較為徹底,剩余污泥高度穩定,污泥一般不需厭氧消化。
(2)氮磷去除效果好,氧化溝具有推流特性,因此沿池長方向具有溶解氧梯度,分別形成好氧、缺氧和厭氧區。通過合理設計和控制可使N和P得到較好地去除。
(3)操控靈活,如曝氣強度可以通過調節轉速或通過出水溢流堰來改變曝氣機的淹沒深度;交替式氧化溝各溝間交替運行的動態控制等。
(4)在技術上具有凈化程度高、耐沖擊、運行穩定可靠、操作簡單、運行管理方便、維修簡單、投資少、能耗低等特點。
2、缺點:
(1)占地面積大。
(2)易產生污泥膨脹問題:當廢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溝中污泥負荷過高,溶解氧濃度不足,排泥不暢等易引發絲狀菌性污泥膨脹;非絲狀菌性污泥膨脹主要發生在廢水水溫較低而污泥負荷較高時。微生物的負荷高,細菌吸取了大量營養物質,由于溫度低,代謝速度較慢,積貯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類物質,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著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脹。
(3)除磷效果差:在同一溝中好氧區與缺氧區各自的體積和溶解氧濃度很難準確地加以控制,因此對除氮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對除磷幾乎不起作用。
(4)泡沫問題:由于進水中帶有大量油脂,處理系統不能完全有效地將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于污泥中,經轉刷充氧攪拌,產生大量泡沫;泥齡偏長,污泥老化,也易產生泡沫。
五、de型氧化溝工藝原理?
DE氧化溝是指兩個相同容積的氧化溝組成的處理系統。DE型氧化溝為雙溝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溝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物除氮功能。它與D型、T型氧化溝的不同之處是二沉池與氧化溝分開,并有獨立的污泥回流系統。而T型氧化溝的兩側溝輪流作為沉淀池。
DE氧化溝內兩個氧化溝相互連通,串聯運行,交替進水。溝內設雙速曝氣轉刷,高速工作時曝氣充氧,低速工作時只推動水流,基本不充氧,使兩溝交替處于厭氧和好氧狀態,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若在DE氧化溝前增設一個缺氧段,可實現生物除磷,形成脫氮除磷的DE型氧化溝工藝。該工藝的運行分為四個階段。
氧化溝渠
氧化溝渠是一種首尾相連的循環流曝氣溝渠,污水滲入其中得到凈化,最早的氧化溝渠不是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而是加以護坡處理的土溝渠,是間歇進水間歇曝氣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氧化溝渠最早是以序批方式處理污水的技術。
后來處理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它通常采用延時曝氣,連續進出水,所產生的微生物污泥在污水曝氣凈化的同時得到穩定,不需設置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處理設施大大簡化。不僅各國環境保護機構非常重視,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非常重視。在美國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有幾百座,歐洲已有上千座。
六、cads工藝屬于氧化溝嗎?
不屬于氧化溝,因為cads屬于計算機輔助設計工藝。
七、氧化溝和a20工藝區別?
氧化溝和a20工藝的區別很大。 首先,氧化溝工藝是一種利用氧化溝進行有機物的處理的方式,它能夠高效地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和氮磷等污染物,同時也能夠對污水中的微生物起到生物修復的作用。 而a20工藝則是一種采用生物反應器進行水處理的方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反應器的微生物將廢水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實現廢水的生化加工。 此外,a20工藝在廢水處理過程中,還經常配合其他前置處理工藝,如曝氣、沉淀、過濾等,以提高處理效果。 總的來說,氧化溝和a20工藝雖然均是廢水處理的有效方式,但兩種工藝的原理和應用場合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八、交替式氧化溝工藝流程?
氧化溝工藝處理污水的簡易技術。在反應原理上一般采用延時曝氣,保持進出水連續,不用初沉池,在溝中所產生的微生物在污泥中得到穩定的存活生長,并在污水曝氣凈化中發生反應,大大簡化了處理步驟。氧化池一般承狹長的首尾相連的環形溝渠形狀,曝氣裝置多采用表面曝氣器。
污水進入氧化溝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再通過曝氣裝置特定的定位作用進而產生曝氣推動,使得污水與污泥在閉合渠道內成懸浮狀態做不停的循環,污泥在循環中進一步與污水充分混合,其中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反應,然后混著污泥的污水進入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使污水得到凈化。
九、污水處理廠氧化溝活性污泥出現解絮該如何調整工藝?
出現解絮有可能進水負荷低造成的,這種情況你可以適當排泥控制溶解。
十、為什么氧化溝工藝不設初沉池?
采用氧化溝的一般都是低負荷的生活污水,預處理一般都會有格柵,沉沙池等等,你可以看看進水SS是不是很高,如果不高,那肯定就不需要了,如果高,那就是設計時候沒有了解實際水質情況,而只是憑經驗設計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