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應避免哪些問題?
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建成了“污水零直排區”試點,在實現城市污水收集、雨污分流等方面成效初顯。學界對“污水零直排”的解釋是,對生產、生活和經營活動產生的污水實行截污納管、統一收集,經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到外環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無污水”。在實際運用中,這一概念被延伸為從污水收集、轉運輸送到處理的全過程,不出現污水直排或溢流現象。
在實踐中,“污水零直排”依靠截污納管和污水就地處理兩種工程。截污納管是消除黑臭水體的治本之策,污水就地處理最終目的也是控源截污。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現在一些城市在黑臭河整治后,把原有的雨水和污水混接點全部掐斷。雨污雖然分流了,但問題一下子就暴露出來。特別是在居民區集中、污水產生量大、地下管網老舊破損嚴重的老城區,一旦降水量增大,排水管道來不及轉運輸送,污水來不及排走,就開始往外四處漫溢,要是再加上地勢低洼,就會被污水淹沒。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所有污染源的收集和晴天雨水溢流污染的控制是實現“污水零排放”的關鍵,但在工程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攔截污水管道時,采用大棚系統如箱涵攔截,攔截效果越來越差;污水主管道水位長時間處于高位,導致管道內的污水溢流而溢流。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是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的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建設規劃缺乏科學合理的設計。
目前,部分城市排水系統在雨與污染分流工程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中已經建成,但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考慮、協調、靈活處理。在條件下,該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雨和污染分流改造。在難以分流的情況下,要及時建設凈化設施,實現“難以切斷”,防止污染的擴散。對于一級和二級管網難以在近期擴大覆蓋范圍的地區,應根據當地條件建立過渡性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以確保及時收集;現場處理及安全排放,以免污水擴散及等候日后覆蓋。然后整合到服務區污水收集系統中。
此外,應逐一調查河流和湖泊的排水口。根據沿線管網建設情況,嚴格比較了“城市黑臭水精處理排水管、排水管、檢驗井(試驗)技術指南”。分類。直接排放屬于分流系統的污水,應當立即進行改造,并與現有的市政污水網絡連接,或者通過管道攔截污水,或者建立污水應急處理設施,然后連接新的污水管道。屬于分流系統的雨水排放口,應在運河末端設置污水凈化設施或雨水儲存池,配合初期雨水污染負荷和溢流污染。降雨結束后,儲存的雨水和污水將通過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排水口和聯合排水口屬于雨與污染的混合,應優先進行點源雨與污染的分流改造,或者增設截流井進行截流。屬于沿江湖岸居民區的排水口,特別是城市鄉村污水的直接排放。雨水和污染很難轉移。加快舊城改造或過渡式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達到標準后,即可安全排放。
“污水零排放”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鑒于工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進一步采取生態治理等綜合措施,以恢復生態自凈能力,促進水環境質量的實質性改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