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氣催化燃燒技術設備公司(廢氣催化燃燒技術設備公司有哪些)
一、催化燃燒設備工作原理?
催化燃燒設備是一種能改變化學反應速度,而在反應前后其本身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的物質。催化燃燒設備通常是由催化活性材料和催化載體構成。催化活性材料一般是金屬或金屬氧化物。
其中貴重金屬催化燃燒設備主要有鉑、鈀和釕等,普通金屬催化燃燒設備主要有銅、鉻、鎳、釩、錳、鐵、鈷等金屬及氧化物。催化載體是多孔材料,主要作用是使活性材料具有大的體表面積。催化載體分為金屬載體、陶瓷載體和炭纖維載體。
二、催化燃燒技術規(guī)程?
催化燃燒在催化燃燒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在催化劑表面形成低能量的表面自由基,生成振動激發(fā)態(tài)產物,并以紅外輻射方式釋放出能量;在反應完全進行的同時,通過催化劑的選擇性來有效地抑制生成有毒有害物質的副反應發(fā)生,基本上不產生或很少產生NOx、CO和HC等污染物。
催化燃燒分為低溫催化燃燒(1000℃)。
低溫催化燃燒:廢氣凈化、低溫干燥。
中溫催化燃燒:家用燃氣具、室內室外供熱取暖。
高溫催化燃燒:飛機發(fā)動機、天然氣發(fā)電、工業(yè)鍋爐、高溫爐窯。
三、rto廢氣處理原理與催化燃燒區(qū)別?
RTO,是指蓄熱式熱氧化技術,英文名為“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蓄熱式熱氧化回收熱量采用一種新的非穩(wěn)態(tài)熱傳遞方式,原理是把有機廢氣加熱到760℃以上使廢氣中的VOC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氧化產生的高溫氣體流經特制的蓄熱體,使蓄熱體升溫而“蓄熱”,此蓄熱用于預熱后續(xù)進入的有機廢氣,從而節(jié)省廢氣升溫的燃料消耗。如果RTO焚燒爐運行管理不善,車間廢氣處理控制不好,往往造成運行能耗大、成本高,企業(yè)往往因過高的成本而停止運行,僅僅當作形象工程。
在運行過程中,應優(yōu)化控制手段,在廢氣進爐膛前,盡可能除掉入口噴淋塔帶來的水分,減少水分汽化所需熱量;同時,還應優(yōu)化進出風時間、保持燃燒室溫度、加強閥門密封度等,還可在進氣風管采用計量泵與蒸發(fā)器組合的方式,人為控制一些不可套用的廢溶劑的蒸發(fā),在廢氣VOC較低時提高VOC濃度,以達到不使用燃料就能維持正常燃燒的目的,從而減少燃料消耗。一般來說,維持正常運行對VOC濃度的要求遠低于其爆炸下限,還可根據(jù)爐膛溫度隨時調整或關閉廢溶劑的蒸發(fā),所以其安全風險是可控的。
催化燃燒法,簡稱RCO,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將VOCs在200~400℃的低溫條件下分解為CO2和H2O,是凈化碳氫化合物等有機廢氣、消除惡臭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有機廢氣特別是回收價值不大的有機廢氣凈化方面,比如化工、噴漆、絕緣材料、漆包線、涂料生產等行業(yè)應用較廣。與熱力燃燒法相比,催化燃燒所需的輔助燃料少,能量消耗低,設備設施的體積小。RCO具有RTO(蓄熱式熱力焚化爐)高效回收能量的特點和催化反應的低溫工作的優(yōu)點,將催化劑置于蓄熱材料的頂部,來使凈化達到最優(yōu),其熱回收率高達95%。
工作原理:
在工業(y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有機尾氣通過引風機進入設備的旋轉閥,通過旋轉閥將進口氣體和出口氣體完全分開。氣體首先通過陶瓷材料填充層(底層)預熱后發(fā)生熱量的儲備和熱交換,其溫度幾乎達到催化層(中層)進行催化氧化所設定的溫度,這時其中部分污染物氧化分解;廢氣繼續(xù)通過加熱區(qū)(上層,可采用電加熱方式或天然氣加熱方式)升溫,并維持在設定溫度;其再進入催化層完成催化氧化反應,即反應生成CO2和H2O,并釋放大量的熱量,以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經催化氧化后的氣體進入其它的陶瓷填充層,回收熱能后通過旋轉閥排放到大氣中,凈化后排氣溫度僅略高于廢氣處理前的溫度。系統(tǒng)連續(xù)運轉、自動切換。通過旋轉閥工作,所有的陶瓷填充層均完成加熱、冷卻、凈化的循環(huán)步驟,熱量得以回收。
四、voc催化燃燒設備工作原理?
voc催化燃燒處理原理, 作為專業(yè)的催化燃燒廢氣處理設備制作廠家,我公司制作催化燃燒廢氣處理設備經驗豐富,催化燃燒設備可處理的有機溶劑廢氣包括苯類、酮類、脂類、醇類、醛類、醚類、烷類和其混合類。可廣泛應用于汽車、造船、摩托車制鞋粘膠、印鐵制罐、化工塑料、印刷油墨、電纜、漆包線等噴漆、涂裝車間的有機廢氣凈化。催化燃燒廢氣處理設備處理廢氣的原理有以下幾點。
一、voc催化燃燒設備工作原理:
有機廢氣先通過干式過濾,將廢氣中顆粒狀污染物截留去除,然后進入吸附床進行吸附,利用具有大比表面積的蜂窩狀活性炭將有機溶劑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經處理后的潔凈氣體經過風機、煙囪高空排放。
活性炭經過吸附運行一段時間后達到飽和,啟動系統(tǒng)的脫附-催化燃燒過程,通過熱氣流將原來已經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有機溶劑脫附出來,并經過催化燃燒反應轉化生成CO2和水蒸氣等無害物質,并放出熱量,反應產生的熱量經過熱交換部分回用到脫附加熱氣流中,當脫附達到一定程度時放熱跟脫附加熱達到平衡,系統(tǒng)在不外加熱量的情況下完成脫附再生過程。
voc催化燃燒設備是利用催化劑使有機廢氣在較低的起燃溫度下進行沒有火焰的燃燒以達到氧化分解的凈化裝置。催化燃燒設備的結構一般由阻火過濾器、換熱器、預熱室、熱電阻、催化床和防暴器組成,電控系統(tǒng)由PLC控制器、文本顯示器、變頻調速器、點火器、紫外線傳感器、熱電偶等電控設備,另外還有風機以及調節(jié)燃氣與空氣比例的零壓閥組成。
五、催化燃燒設備使用壽命?
一般催化燃燒設備使用的主要是貴金屬催化劑,它們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對有機廢氣發(fā)揮巨大的作用。一般來說,催化劑的使用壽命為二至四年。
催化燃燒設備裝置中設有催化劑,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氧化分解的起燃溫度相對較低(通常在250攝氏度至500攝氏度之間),因此使用催化劑焚燒爐具有以下優(yōu)點:建筑材料相對便宜;油耗低;燃燒過程產生少量的二次污染物,如CO和氮氧化物。
六、催化燃燒設備的安全設施?
1、在催化凈化裝置前后均有阻火除塵系統(tǒng),設備頂部設有泄壓系統(tǒng)。
2、設備內設置多點溫控點,同時設有自動報警系統(tǒng)。
3、當炭層出現(xiàn)超高溫時,采用水噴淋措施來保護設備。
4、設備設有風機過載保護、超溫保護、防火連鎖保護。
5、在設備進口設有防火閥門,當出現(xiàn)高溫時,防火閥關閉,直排閥門自動打開。
6、脫附時當控制和監(jiān)控系統(tǒng)發(fā)生錯誤或失靈時,溫度控制儀會發(fā)生報警自動停止加熱,并且補冷系統(tǒng)會自動打開,當脫附風機運行時突然出現(xiàn)故障加熱系統(tǒng)和風機連鎖,加熱會自動停止,并且補冷系統(tǒng)會自動打開,并啟動直排系統(tǒng)。脫附過程中間歇注入97%氮氣,脫附程序完畢后注入97%氮氣進入活性炭吸附床,排除因活性炭自身蓄熱自燃帶來的隱患。
七、廢氣處理催化燃燒法的優(yōu)點是什么?
催化燃燒廢氣處理設備系統(tǒng)特點 1.催化燃燒采用RCO工藝凈化有機廢氣,可同時去除多種有機污染物,具有工藝簡單、設備緊湊、運行可靠等優(yōu)點。 2.催化燃燒設備具有凈化率高,一般均可達95%以上。 3.催化燃燒設備具有運行費用低的優(yōu)點,其熱回收率一般可達95%以上。 4.整個過程無廢水產生,凈化過程不產生二次污染。 5.催化燃燒RCO凈化設備可與烘箱配套使用,凈化后的氣體直接回用到烘箱加熱設備,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 6.催化燃燒設有5道安全保險裝置,杜絕事故發(fā)生。 7.催化燃燒蓄熱系統(tǒng)采用加熱系統(tǒng)分段工作,自動跟蹤溫度并內置蓄熱裝置,節(jié)能省電。
八、voc催化燃燒設備有什么作用?
VOC催化燃燒設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RCO催化燃燒設備,簡稱RCO設備。顧名思義,一種有機廢氣VOCs治理設備,這幾年,環(huán)保查的可謂是“滿城風雨”,環(huán)保督察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RCO設備是一種高效的有機廢氣凈化設備,考慮到廢氣的濃度較低,達不到催化燃燒要求的高濃度,需要對有機廢氣進行濃縮處理,常用的吸附材料有蜂窩狀活性炭,成品碘值在500,吸附能力更強。另一種是沸石轉輪,性能要優(yōu)于活性炭。不管是蜂窩活性炭還是沸石轉輪,都是先對有機廢氣吸附濃縮,提高濃度,然后再高溫脫附,高濃度的廢氣脫附下來后再進行高溫催化燃燒實際上是一種高溫氧化分解,也叫做無焰燃燒。在貴金屬催化劑的幫助下,分解成CO2跟H2O。RCO催化燃燒廢氣治理工藝是一種高效的廢氣治理工藝,多次出現(xiàn)在環(huán)評報告的推薦治理工藝上面,相較于傳統(tǒng)的廢氣治理工藝,像UV光氧催化、低溫等離子、活性炭吸附、洗滌塔等工藝要高效的多,這幾年,RCO設備憑借其高效的凈化效果被廣大企業(yè)主接受。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交流的,可以留言噢。
九、催化燃燒設備不通氣的原因?
燃燒室火焰不穩(wěn)定,焚燒爐震動大。
十、催化燃燒設備有什么優(yōu)點呢?
1、高效廢氣凈化率高,可達95%以上,熱回收率高?安全:低溫反應,配有阻火系統(tǒng)、報警裝置等保護措施。
2、無二次污染不產生氮氧化物等二次污染物,所有過程不造成二次污染。
3、自動化控制、能耗低操作簡單,遇故障自動報警,低耗節(jié)能?使用壽命長:高溫不銹鋼包邊,防腐耐用,催化劑使用壽命長。
4、操作費用低RCO一般在有機廢氣達到一定濃度(1000mg/m3以上)時,凈化裝置中的加熱室不需進行輔助加熱,節(jié)省了費用。
5.高效的熱量回收率熱回收效率≥95%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