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環境保護有哪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對企業環境保護有哪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對于企業而言,必須要明確一點: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企業負有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那么對于企業平時怎么落實環保要求,避免被生態環境部門等相關部門進行行政處罰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是強化企業領導環境保護意識。領導者即是決策者,凡是涉及企業重大決策部署,都必經企業領導,領導的環保意識到達一定高度,整個企業自然會重視環境保護,故領導重視是企業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的基礎。
二是完善環保手續。依照生態環境部門的要求,依法完善環評、排污許可證、核與輻射許可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等涉及企業需要辦理的審批手續。對于企業而言,環保手續就是環保身份證,是企業后續建設及生產經營過程中怎樣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的依據,如果連身份證都沒有,自然談不上合法合規,若被發現,必然會被嚴懲。同時,各類環保手續(尤其是環評和排污許可證)并不是一辦了之,而是需要仔細閱讀,明確里面的內容和環境保護要求。例如:企業計劃改擴建,在改擴建過程中要濕法作業、禁止露天噴漆、施工場地硬化、工地邊界打圍、進出場車輛沖洗、禁止現場攪拌(包括預制砂漿)等諸多要求,建設完成后,依法啟動自主驗收,自主驗收完成后才能正式投產,這些在環評內都有詳細介紹。
三是配備專業人員。環境保護日益重要,企業應該能感受得到,對于公司領導而言,由于事情繁多,不可能將全部精力放在環境保護上,重點還是生產和銷售,那么為了花最少的精力辦最大的事情,配備環境保護專職人員就尤為重要。專職人員負責完善各類環保手續、制定企業環境保護制度、對接生態環境部門及第三方環保公司、督促生產過程中落實環境保護制度等涉及環境保護的所有事情。因為企業環境保護點多面廣,故必須要配備環保專職人員、環保專業人員,并且是有責任心、敢擔當的工作人員。只要企業領導重視后,那么最關鍵的就看環保專職人員,如果環保專職人員業務精通,善于管理,必然會給企業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上面列舉的改擴建需要注意的種種,都必須靠環保專職人員去督促落實。
四是多和屬地行政部門溝通交流。這里必須明確一點,溝通交流并不是送紅包、送禮物等操作,就是正常的交流、請教,及時了解最新的環境保護要求和政策,然后提前安排部署。大多數行政部門是很歡迎企業自主上門咨詢的,因為這證明了企業很重視環保,對于這類企業,行政部門自然會減少抽查頻次,抽查時發現輕微的環境違法行為、基本未對外環境造成影響、并且積極整改落實的,基本也不會實施行政處罰,還是以整改為主。
以上僅列舉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必須要注意的,時間有限,詳細的環保要求以及管理制度就不再一一列舉出來。
福建省環保業重點企業有哪些?福建環保產業有什么優勢?污水和垃圾處理市場發展如何?
福建省環保業重點企業 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豐泉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大拇指環保科技集團(福建)有限公司 福建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朝日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廈門隆力德環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廈門陸海環保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福建省環保及相關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環保事業的不斷發展,環保相關產業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目前,全省環保及相關產業已基本形成門類較為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經濟體系,涉及環保產品和潔凈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為全省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技術保障,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目前,福建擁有環保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達六萬多人,年總產值已從2000年的67億元人民幣攀升到2007年的210億元人民幣。發展迅猛成為福建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隨之,福建在福州、泉州、廈門、龍巖等四地逐步形成環保產業集群,其中龍巖市形成了以龍凈環保為龍頭,幾十家除塵設備、機械電子加工企業協作配套的環保設備制造產業基地。 與此同時,福建環保產業優勢獨具。龍凈環保已是中國最大的環保產品研發基地,其主導產品煙氣凈化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5%以上,居全國同行業第一。豐泉環保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垃圾焚化爐生產基地和國內產銷量最大的焚燒爐制造商。此外,福建新大陸環保自主研發的現代紫外C消毒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嘉園環保和天龍環保生產的有機廢氣污染治理裝置,占據全國有機廢氣治理市場的四分之一。 改變傳統的污水和垃圾處理管理體制,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營管理市場化的良性運行機制,福建省污水和垃圾處理市場化改革成就斐然。 2008年,福建省各級環保企業立足市場,知難而進,經受住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目前,福建省環保企業中已有863計劃實施單位2家,國家星火計劃實施單位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環保產業可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超過500億元以上,環保產業將成為轉變福建省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新興綠色產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