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特點是什么?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指采用窯外分解新工藝生產的水泥。其生產以懸浮預熱器和窯外分解技術為核心,采用新型原料、燃料均化和節能粉磨技術及裝備,全線采用計算機集散控制,實現水泥生產過程自動化和高效、優質、低耗、環保。 ?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到目前為止,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設備率占95%,我國第一套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窯1976年投產。該技術優點:傳熱迅速,熱效率高,單位容積較濕法水泥產量大,熱耗低。 ?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初,是懸浮預熱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 ?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是預分解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
指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new dry process cement production)工藝生產的水泥。其生產以采用新型干法燒成技術為核心,采用新型原料、燃料預均化技術和節能粉磨技術及裝備,全線采用計算機集散控制,實現水泥生產過程自動化和高效、優質、低耗、環保。
新型干法燒成技術的關鍵標志是燒成設備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窯(懸浮預熱器窯和預分解窯的統稱)。新型干法水泥窯是老式干法水泥窯(又稱干法中空窯)的換代窯型,在熱效率、耐火磚等部件和材料消耗、適宜大型化、熟料質量等方面新型干法水泥窯均比立窯、干法中空窯、立波爾窯、濕法窯優越的多。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到目前為止,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為核心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設備率占95%,我國第一套懸浮預熱和預分解窯1976年投產。該技術優點:傳熱迅速,熱效率高,單位容積較濕法水泥產量大,熱耗低。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初,是懸浮預熱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是預分解技術誕生和發展階段。
干法回轉窯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窯型,它比立窯生產前進了一大步。由于它所用生料是干粉,含水量<1%,比濕法生產減少了用于蒸發水分的大部分熱量,而且也比濕法生產短,但干法中空窯無余熱利用裝置,窯尾溫度一般都在700~950℃。有些廠可看到煙囪冒火現象,熱能浪費嚴重,每千克熟料熱耗高達1713~1828kcal,而且灰塵大,污染嚴重。生料均化差,質量低,產量也不高(均與濕法生產相比),曾一度被濕法生產所取代。20世紀30年代初,出現了立波爾窯,在窯的尾部加裝了爐篦子加熱機,對含水分為12%~14%的生料球進行加熱,使余熱得到較好利用,窯尾溫度從700℃以上降到100~150℃,熱耗大幅度下降,產量和質量都得到很大提高。20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帶旋風預熱器窯,窯尾余熱得到更好的利用。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帶窯外分解爐的新型窯生產線,將干法生產推向一個新階段。這種能耗低、產量高、質量好、技術新的窯已成為世界各國水泥生產的發展方向。
1)破碎 水泥生產過程中,大部分原料要進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鐵礦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產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開采后的粒度較大,硬度較高,因此石灰石是生產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開采后的粒度較大,硬度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廠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破碎過程要比粉磨過程經濟而方便,合理選用破碎設備和和粉磨設備非常重要。在物料進入粉磨設備之前,盡可能將大塊物料破碎至細小、均勻的粒度,以減輕粉磨設備的負荷,提高R機的產量。物料破碎后,可減少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不同粒度物料的分離現象,有得于制得成分均勻的生料,提高配料的準確性。??
2)原料預均化 預均化技術就是在原料的存、取過程中,運用科學的堆取料技術,實現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場同時具備貯存與均化的功能。?原料預均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物料堆放時,由堆料機把進來的原料連續地按一定的方式堆成盡可能多的相互平行、上下重疊和相同厚度的料層。取料時,在垂直于料層的方向,盡可能同時切取所有料層,依次切取,直到取完,即“平鋪直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