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十七樓,有必要裝新風系統嗎?
應該裝新風系統
摘抄搜狐焦點:
嘉興學院生化學院環境工程系的系主任、副教授翟志才博士,就近地面大氣污染的分布情況及其對高層住宅的影響作了詳細的采訪。環境較好的中小城市高層建筑稀疏的地區越到高層空氣質量越好“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對于記者的提問,翟教授的回答可謂是簡明扼要。
據介紹,在空氣質量較好的中小城市,或像嘉興這樣高層建筑并不是太密集的地區,高層住宅與低層住宅相比,高層空氣中的灰塵濃度往往會更低一些,空氣質量也要更好一些。
翟教授分析:所謂的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懸浮顆粒物(PM)和其他氣態污染物(以SO2、NO2等為主)。其中,懸浮顆粒物主要包括煤炭、煤矸石、煤渣、 煤灰、沙石、土方、石灰、灰土等;在氣流作用下,細微顆粒會懸浮在空氣中,但鑒于重力作用,最終還是會落回地面。打個比方,由汽車行駛所造成的地面揚起的灰塵,如果沒有被風帶走,則經過沉降的反復循環,在近地面的空氣中形成高濃度層;在這個高濃度層里,基本上還是越靠近地面濃度越高,而不會貿然位移到30 米高空處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在高層建筑周邊的空氣里,懸浮顆粒物的密度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也就是說,樓盤越高,空氣越干凈。此外,大氣污染中的其他氣態污染物如NO2,主要來源于工廠、汽車尾氣的排放。這些污染氣體在剛排放出來的時候,往往是濃度最高的;伴隨著氣流不斷擴散而變得越來越稀薄,污染程度也就越來越低。因為汽車尾氣等污染的排放,一般都是以地面排放為主的,所以,近地面的低層住宅受污染的程度往往要比高層住宅更嚴重一些。非常地帶“ 揚灰層 ”隨遇而安。由此可見,在一般情況下,高層建筑里的空氣,往往是樓層越高,空氣質量越好。
但是,并非任何地方、所有高層建筑里的空氣質量都是隨著樓層的增高而呈正態分布的。據翟教授介紹,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在20~30層高樓密集的地方,鑒于空氣中的氣流和建筑微環境的影響,也是有可能出現所謂的“ 揚灰層 ”的,眾多高層住宅的中間位置在街道風“峽谷效應”的作用下,出現一個“污染物高密度區域”。在這個區域里,正常的氣流因為受到樓層的阻擋,而在各高層住 宅的中間位置形成“回旋”,致使含有灰塵的氣流不是平穩移動,而是在高樓之間的某個區間上下“徘徊”,并做較長時間的逗留,由此也就產生了所謂的“ 揚灰層 ”。但是,“ 揚灰層 ”并不一定就存在于高層的9到11層,它們可謂是隨遇而安。因為“其具體高度受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市區甚至不同小區都有差異,這跟灰塵密度、周圍建筑高度和氣流湍流特性都有關系”。也就是說,即便是在高層建筑密集的地區或城市,不同建筑的“ 揚灰層 ”高度也不盡相同。
目前,傳言的“ 揚灰層 ”完全集中于高層建筑的9~11層(即30米左右的高度)的說法是沒有科學理論依據的。除了在高層建筑密集區域,高層住宅有可能形成“ 揚灰層 ”,導致空氣灰塵密度相對較高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外部環境也會影響住宅空氣質量的分布,導致高層住宅的空氣質量反而比低層住宅差。翟教授舉例說,比如住 宅周圍有發電廠等固定大氣污染源的話,那么剛從高空排放出來的污染廢氣,濃度相對要高一些,對周邊空氣的污染也更嚴重一些,伴隨著不斷的下降擴散而得到稀 釋,在這種情況下,住宅低層的空氣質量明顯要比高層更好一些。鑒于此,專家建議讀者朋友在挑選樓房的時候,可以更多地注意一下周邊的地理環境和綠化設施。如果可能的話,盡量選擇環河、靠水的樓房,因為水對空氣有較好的凈化作用,一般靠水的樓房灰塵都比較少,空氣質量也相對優質一點。
申城的陽光越來越少,灰霾天越來越多。在今年的世界氣象日前,上海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發布一項研究結果稱,進入21世紀以來,本市平均每年有110至140天出現灰霾等低能見度天氣,約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氣溶膠,還有臭氧,盡管這些灰霾的主要成分肉眼難以覺察,但卻在不斷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產生威脅。而專家在談到灰霾與健康的關系時也澄清了市民對灰霾的幾大誤區:住得越高,不代表空氣越清新;每天早起參加鍛煉,并非絕對有益身心;而空氣優良率越高,也不等于你能看見的藍天白云越多。
在誤區面前,人們需要對身邊的空氣環境作更深層次的了解。
灰霾污染與樓層高低無關
相比藍天白云,灰霾天的主要表現就像一層永遠散不干凈的霧,其主要的大氣成分就是氣溶膠或臭氧。
隨著城市發展,機動車、化工廠等現代社會產物的增量出現,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大量排入大氣層,使得氣溶膠顆粒批量產生。為了避免這些細小顆粒物沉淀之后帶來各種各樣的危害,不少人在買房時就有意識地購買高層住宅。然而,“住得越高,空氣越清新”的這一招在專家看來,似乎無濟于事。
“灰霾污染與高度之間,沒有必然的正比或反比關系。”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負責人說,大氣的流動形勢決定懸浮顆粒物的積聚位置。在很多情況下,高度越高,空氣里的污染物越少,但遇到逆溫現象時,空氣會變得“頭重腳輕”。
據介紹,逆溫現象,即低層大氣溫度高、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密度大,此時大氣層結容易發生上下翻滾即“對流”運動,可將近地面層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遠方輸散。如此一來,在逆溫現象出現之時,人們住的樓層越高,就越容易受到污染空氣的侵蝕。
灰霾多見早晚交通高峰時 早鍛煉,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視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生活在灰霾天頻現身影的城市里,出門鍛煉之前,專家建議人們先看看戶外天氣如何再作決定。“當遠方的天空并不清晰,視線被灰霾所籠罩時,也許你應該暫停鍛煉,這是為了你的健康著想。”氣象專家提醒人們,高濃度的灰霾天,一般出現在一天里的早晚出行高峰期間。特別是早高峰,如果大氣流動性差,空氣里的顆粒物會大量聚集。“體型較大的顆粒物可被人體自動‘過濾’在外,但一些體型細小的顆粒,卻能直接穿透皮膚,進入身體內部。”
這并非嘩眾取寵,而是科學研究的結論:隨著顆粒物的體型縮小,它所能到達的人體部位分別為口腔、鼻孔、支氣管。而當顆粒物的直徑在2微米或以下時,它們甚至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針對灰霾天越來越多的趨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研室主任宋偉民在昨天的氣象日報告會上表示,理論上,當PM2.5(直徑2.5微米)的微顆粒物每增加10毫克/每立方米,城市居民的總死亡率將增加0.36%,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將增加0.41%,呼吸系統疾病將增加0.95%。
污染指數未包括細顆粒物
“今年本市藍天天數一共有……”當人們形容一段時間里的空氣質量時,往往喜歡用類似的語言。但事實上,優良的空氣質量,并不與藍天白云一一對應。
記者了解到,去年,本市環境空氣質量為優良的天數共有328天,優良率為89.6%,但灰霾天卻仍然屢見不鮮。“由于監測標準的問題,空氣優良率和人們想象中的藍天不是同一回事。”氣象專家說。
日前,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視員汪鍵也透露,當細顆粒物已經成為我國大氣主要污染物的同時,我國的空氣污染指數卻并沒有將其包括在內。現在,空氣污染指數只有三項污染物指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于是,當人們一邊得出空氣質量為優良的時候,一邊卻生活在氣溶膠漫天飛舞的環境里。
灰霾“吞噬”普照的陽光
事實上,灰霾頻現除了讓人們的呼吸變得更加“危險”之外,還有另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吞噬”著陽光。
對申城來說,不要說藍天,就連陽光也變得越來越少。“氣溶膠顆粒會使陽光產生折射,因此,當空氣里的氣溶膠含量越高,陽光折射率越高,最終到地面的陽光就會大量減少。”市氣象局城市環境氣象中心負責人如此表示。
就在最近兩天,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家研究得出這樣一個共識:在過去50年內,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下降了10%到20%,地球正在漸漸變暗。而究其原因,空氣里的微顆粒物無可卸責。如煙灰、硫化物等,這些污染物一邊將陽光反射回太空,一邊也改變了云團的光學性質,從而使受污染的云團更具反光性。
[名詞解釋] 什么是灰霾
灰霾又稱大氣棕色云,在《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灰霾天氣被這樣定義:“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 ”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